文|孫玉良
看完電視劇《沉默的榮耀》,與知名律師談起了革命烈士吳石的一段話:“吾之所擇,不為黨派,只為蒼生”,這位國民黨的陸軍中將、國防部參謀次長,位高權重,卻是我黨潛伏在敵人心臟內部的一顆釘子,一方面是吃香喝辣的“陸軍中將”身份,一方面頭腦里卻浮現著福建老家饑荒年間餓殍遍野的慘狀。這樣的人如果沒有隨時做好用生命踐行信仰的準備,是無法勝任他那一份崇高的工作的。
“為蒼生故,雖千萬人吾往矣。”,李向安律師是一位性情中人,他跟我說,他是邊流淚邊看電視的,透過劇情,他仿佛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靈魂。吳石令人佩服的地方,不是教科書里單薄的英雄形象,而是一個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堅信光明會到來的勇士。吳石的信仰,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確實是在踐行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天下為公”。為了這個信念,他犧牲前淡淡地說: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處長的吳石,親眼看見了南京淪陷后的慘狀。他在日記中寫道:“街頭凍餓而死者日以百計,老嫗跪地求一飯而不可得。此仇此痛,刻骨銘心。”,正是這些具體而微的苦難,讓他對“天下為公”的理解從書本走向現實——真正的“公”,是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尊嚴地活著。1940年,吳石變賣家產創辦難民學校,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答道:“這些孩子若是生在太平年月,本該在學堂里讀書。如今國破家亡,我輩若不相助,他們這一生就毀了。”在他心中,“蒼生”從來不是模糊的集體,而是每一個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生命。只為蒼生說人話,不為君王唱贊歌,天下為公,這就是吳石先生的生動寫照!
因為心中有蒼生,吳石先生選擇為“新中國”的成立而奮斗,而不愿與腐朽的蔣家王朝沆瀣一氣,同流合污。這種信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1949年,吳石本可以選擇去美國任教,也可以隨國民黨退守臺灣享受高官厚祿,但他最終選擇了最危險的一條路——潛伏敵營,為新中國傳遞情報。被捕后,他在獄中寫下:“余以身許國,早置生死于度外。唯念天下蒼生,能因吾等犧牲早一日得見太平,則死得其所。”。1950年6月10日,吳石在臺北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據說他最后望向大陸的方向,那是他魂牽夢縈的故土,是他相信終將實現“天下為公”理想的地方。
![]()
“我常常在想,”李向安說,“是什么支撐一個人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依然堅守自己的信仰?后來我明白了,當你的信仰與千千萬萬人的福祉聯系在一起時,個人的生死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李向安是一名律師,以無罪辯護、民事訴訟、替人翻案著稱于法律界,已成功辦理多起重大案件,具有良好綜合素質能力。他認為他“弘揚人性法治之精神,恪守做人做事之道德”之為人宗旨,是與吳石先生的精神境界有共鳴的,我想這也大概是他流著眼睛看《沉默的榮耀》的原因所在。
今天,當我們在和平的陽光下討論信仰時,吳石們用生命詮釋的“天下為公”依然振聾發聵。它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從來不是利己的精神慰藉,而是超越小我、擁抱蒼生的精神坐標。在吳石犧牲七十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家鄉福建閩侯建起了紀念廣場。每天清晨,都有老人在那里散步,孩子們在“天下為公”的石刻前嬉戲。這尋常的人間煙火,或許正是這位先烈當年甘愿為之赴死的全部理由。
![]()
李向安律師跟我談觀看《沉默的榮耀》的感受時說:看這部電視劇,我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吳石將軍的選擇告訴我們,信仰的偉大,不在于它有多么高深的理論,而在于有人愿意為了它描繪的美好世界,付出最珍貴的一切。正是這些甘為蒼生赴死的靈魂,鑄就了一個民族不滅的精神燈塔。對于李向安的說法,我深以為然。其實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更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流血流汗。不是說和平年代就不需要“吳石”了,恰恰相反,一個失去了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如果我們中國人個個成為精致利己主義者,就沒有什么中國夢,更不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李向安的熱淚,是信仰穿越時空的共鳴,當我們為天下為公、心懷蒼生的信仰而淚流滿面時,其實是在確認:那些最珍貴的東西,從來不曾離開過我們,需要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繼承和發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