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穎
近日,日照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手術室傳來捷報,主任醫師朱本貴帶領團隊成功為57歲的張女士實施該院首例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聯合膽道子鏡膽總管肝內膽管取石術。這一新技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該院膽系疾病內鏡診療水平邁上新臺階,為日照及周邊地區膽石癥患者帶來了更精準、微創的治療選擇。
據了解,張女士因持續腹脹7天入院,經檢查確診為化膿性膽管炎并周圍肝組織水腫、膽總管末端結石,同時伴隨肝內外膽管及膽總管擴張,需立即治療。
“患者的情況如果采用傳統開腹手術,術后并發癥風險較高。”脾胃病科主任醫師朱本貴介紹,科室團隊綜合評估后,決定采用ERCP聯合膽道子鏡這一前沿微創技術。該技術無需開腹,通過人體自然腔道進行操作,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勢,尤其適合復雜膽石癥患者。
![]()
手術當天,在麻醉科團隊的密切配合下,朱本貴與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張剛、主治醫師李秉宸組成的診療團隊,為患者實施了精準操作。術中,醫生在ERCP引導下,將內鏡送至十二指腸降段,精準找到患者的十二指腸乳頭,在一次性括約肌切開刀引導下導入斑馬導絲,成功抽出膽汁確認進入膽總管后,進行乳頭小切開。隨后,沿導絲置入膽道子鏡,清晰觀察到膽總管末端的結石,并用取石網籃反復操作,成功取出一枚結石及多塊碎石。再次通過膽道子鏡檢查,確認膽總管及左右肝內膽管光滑、無殘留結石后,反復沖洗并退鏡。整個手術過程順利,患者生命體征始終保持平穩。
![]()
(取出的結石及多塊碎石)
“ERCP聯合膽道子鏡技術的難點在于操作空間狹小,對醫生的內鏡操控能力和團隊配合要求極高。”張剛告訴記者,膽道子鏡能直接進入膽管內部,實現結石的精準定位和清除,相比傳統ERCP,大大提高了結石清除率,有效降低了殘留風險。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考驗醫生的專業技能,更離不開科室多年來在消化內鏡領域的技術積淀。
作為日照市重點專科,日照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2017年成為日照首家國家消化道早癌篩查定點單位,2018年獲批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日照分中心,2019年牽頭成立日照市中醫脾胃病質量控制中心,如今已發展為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科室。科室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不僅常規開展消化內鏡檢查,更熟練掌握內鏡下息肉切除術、消化道早癌黏膜下剝離術(ESD)、賁門失弛緩PEOM術等多項國內先進技術,同時開展肝組織穿刺活檢、肝癌肝動脈栓塞術(TACE)等放射介入治療,形成了完善的消化疾病診療體系。
![]()
“我們始終堅持‘中西醫并重’的發展理念,在引進前沿微創技術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優勢。”朱本貴表示,科室開展的穴位貼敷、耳穴壓豆、艾灸、針刺等中醫非藥物療法,與西醫診療形成互補,在脾胃病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療效。此外,科室還定期邀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白楊教授、賴春曉教授,北京中醫醫院唐博祥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來院坐診、指導,讓日照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此次首例ERCP聯合膽道子鏡取石術的成功,是科室技術創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良好。”李秉宸介紹,微創技術的應用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更縮短了住院時間。
目前,該科室已能熟練處理消化道出血、萎縮性胃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早癌、膽總管結石等各類消化系統疾病,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和先進的微創技術,吸引了眾多患者前來就診。此次新技術的成功開展,將進一步提升科室在復雜膽系疾病診療領域的競爭力,為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注入新動力。
據悉,日照市中醫醫院將以此次新技術開展為契機,持續加強脾胃病科建設,不斷引進和推廣先進診療技術,同時深化中西醫結合特色優勢,優化診療服務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