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浦濱江中北段專項規劃方案公示,復興島的發展定位是建設國際創新創業島。2025年7月,我飛歐洲坐河輪,轉悠了多瑙河上布達佩斯的瑪格麗特島和維也納的多瑙島。多瑙河與黃浦江可類比,復興島開發走科技回歸都市之路有獨特性,但是打好城中之島開發的四張牌卻有共同性。
![]()
2022年開發前轉悠復興島。 作者供圖
復興島是黃浦江下游獨一無二的人工島,其特點在于有上海航道開發的故事、獨特的工業底蘊以及楊浦百年大學的區域氛圍。復興島的開發肯定不是陸家嘴式的摩天大樓,也不是又一個傳統模式的張江科技園,而應是一個融合生態靜謐、歷史記憶、人文活力和數字未來等多種功能的上海大都市有世界影響力的新型城市中心創新創意空間,要打好四張牌吸引年輕的創客到這里來創新和創業。
![]()
鳥瞰復興島。 圖片來源:“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
打好生態親水牌 —— 在多瑙河看維也納多瑙島和布達佩斯瑪格麗特島,第一印象是這里的生態親水岸線和沿岸慢行步道。這里是“可淹沒”的河灘,設計了寬闊的、平緩的斜坡河岸,而非水泥堤壩。洪水期可被淹沒,平時則是市民曬太陽、甚至下水游泳的親水樂園。島中央有可以席地而坐的大草坪以及噴泉或池塘組成的特色花園如瑪格麗塔島的日本花園。島嶼入口有專門的地鐵站或者公共交通站,方便人群抵達,島嶼上的通行主要是自行車道、步行道和跑步道。
有生態有風景的地方有新經濟。我覺得復興島開發在建設生態親水岸線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是打造“水岸階梯”。在復興島岸線合適的地方,將現在堅硬的防汛墻改造為層層跌落的親水平臺和綠色斜坡。低潮時,人們可以走到水邊;高潮時,臺階成為觀景座席。在高一點的地方建設中心大草坪,成為游憩、野餐、放風箏的核心區。二是引入“靜水港灣”。利用島內現有的水系或挖掘新的小片靜水水域,種植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形成生態凈化區和水生生物群。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觀察自然、參加兒童水上安全課程等。三是構建“環島活力環”。建設環島濱水步道和自行車道,沿途設置休息驛站和觀景平臺。復興島內要努力建設無車島,禁止私人機動車在島上通行,建立專用公共交通和“自行車”系統,方便入島市民租用。
打好歷史建筑牌 —— 在多瑙河轉悠布達佩斯的瑪格麗特島,最令人難忘的是島上有13世紀的圣方濟各會修道院遺跡,這個看上去破破爛爛的千年遺跡被不加修飾地保留在公園環境中,靜靜地訴說著現在沒有的故事和歷史。島上的其他老建筑被適應性改造成為餐廳、畫廊等,新舊結合非常自然。
復興島建設國際創新產業島,許多舊的建筑空間將更新改造轉化為創新創業的場所,但是一些稀缺性的地標性歷史遺跡應該活化利用發展成為“島嶼記憶的時空走廊”。一是將優秀歷史建筑“白廬”改造為向公眾開放的復興島博物館和歷史文化沙龍,陳列島嶼發生發展的相關歷史資料和實物,講述復興島形成發展的故事,特別是黃浦江疏浚對于上海航道建設和航運發展的故事。二是將復興島公園建設成為上海大都市基于自然的生態建設的展示基地和公眾交流場所,講述上海黃浦江流域包括上游郊野、中游城區、下游河口的綠色發展和兩山理論的故事和案例。三是保留復興島上舊工業廠房的結構“骨骼”,改造成為挑高式的藝術展廳、設計工作室或創新實驗基地,讓粗獷的工業風與精致的現代藝術融合起來,成為網紅打卡地和創意產業聚集地。
![]()
2025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會場選址復興島。
打好文化活動牌 —— 復興島建設生態親水岸線和保留歷史建筑主要是物理形態,關鍵是要有文化活動等吸引人的內容。如維也納多瑙島每年夏季舉辦歐洲最大的露天音樂節之一,吸引全球頂級音樂人和數十萬樂迷,將整個島嶼變成歡樂的海洋。又如布達佩斯瑪格麗特島除了有夏季音樂活動和露天電影,還以其古老的溫泉和露天聞名,提供的是持續性的健康休閑活動。
復興島開發文化活動,可以努力實現音樂活動與潮流節慶的交替心跳。一是復興島仲夏夜系列。利用改造后的廠房和草坪,舉辦小眾音樂會、先鋒戲劇節、露天電影院和設計市集。不同于多瑙島音樂節的巨大規模,復興島可以主打“精致”和“主題性”,吸引都市有生活情調的青年和創客。二是城市綠洲瑜伽與冥想。在清晨或傍晚,于親水草坪或林下空間,組織因地制宜的公益瑜伽、太極和冥想課程,將復興島的“靜”發揮到極致,成為市民減壓充電的精神棲息地。三是水上運動與傳統節氣慶典。結合端午節舉辦龍舟邀請賽,結合中秋舉辦濱江賞月詩會。將中國傳統文化活動與濱水空間完美結合,形成獨特的文化IP。復興島的心跳應該是雙律動的——既有現代活力的“強拍”(音樂節、市集),也有傳統靜謐的“弱拍”(瑜伽、詩會),張弛有度。
![]()
2025年10月,B站在復興島舉辦“干杯音樂節”。
打好數字智能牌 —— 上海建設數字城市在國際上具有領先性,轉悠多瑙河上那兩個著名的島嶼,發現數字應用多集中于基礎的Wi-Fi覆蓋、智能導覽等。這給復興島打造有世界影響力和引領性的數字孿生文化公園提供了機會。一是建設AR時空望遠鏡。在島上的歷史節點,如復興島公園的白廬、中華造船廠的舊廠房等地方,設置二維碼或AR互動裝置。游客用手機掃描,屏幕上就可以顯示該地點在各個時期的歷史影像或三維復原模型,實現“穿越”式游覽。二是建設數字植物園。為島上的特色樹木和花卉配備“數字身份證”(二維碼),掃碼后可了解植物信息、聆聽相關的歷史故事。甚至可以開發一個 “集卡式”的線上探索游戲,鼓勵孩子們尋找不同的植物。三是建設元宇宙藝術展。在保留的廠房內,不僅可以辦實體展,還可以利用VR/AR技術,舉辦線上線下聯動的數字藝術展,讓無法親臨現場的人也能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參與。四是建設量子空間智慧運營大腦。復興島開發要預計到未來人流增多帶來的挑戰,要通過島上的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控人流量、環境質量、能源消耗等。當某個區域人流量過大時,系統可以自動通過App向游客推薦人流較少的替代路線,實現舒適度的智能調度。
![]()
2025年楊浦濱江中北段專項規劃。 圖片來源: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長江口的崇明島和黃浦江下游的復興島,是上海大都市不可多得的自然饋贈和人工造化物。崇明島1000多平方公里,復興島1.3平方公里,兩者大小懸殊,但在上海大都市的不同發展階段可以講述不同的故事。20多年前研究崇明島,建言獻策說要建設上海大都市世界級的綜合性生態島。現在研究復興島,我想說,復興島開發代表黃浦江開發的新階段,要在從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轉換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創新金帶提升。復興島打好四張牌,通過 “生態為底、歷史為魂、文化為脈、智能為翼”的開發模式,有潛力成為超越國際相關案例的世界級城市更新典范,成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城市一種新型的城市創新空間。
(本文作者諸大建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來源:諸大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