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元宇
【新智元導讀】近日,AI歌手Xania Monet憑借一首火爆的單曲登上Billboard電臺榜單,成為首位登上該榜的AI藝術家,還簽下了價值300萬美元的唱片合約。Monet的爆火在音樂行業掀起了軒然大波,格萊美天后SZA怒批其「貶低音樂」。
人類的音樂榜單,馬上就要被AI歌手占領了?
近日,一位名叫Xania Monet的AI歌手成為首次登上Billboard電臺排行榜的AI藝術家。
它以一首絲滑的R&B單曲打入Billboard電臺榜單,而人類創作者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地盤被算法「入侵」。
![]()
AI歌手Xania Monet
這首熱門單曲「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我怎么會知道?),在11月1日拿下了Adult R&B Airplay榜第30名。
一周后它又在Hot R&B Songs榜沖到第20位。
Monet代表作「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
Monet的爆火也為它帶來了一份300萬美元的唱片合約。
這份合約,引發了包括格萊美得主SZA在內的諸多歌手的強烈不滿。
網友們對此也并不買賬,他們紛紛表示無法接受AI制作的音樂。
![]()
![]()
![]()
31歲女詩人
Monet的幕后操盤手
在網上,Xania Monet看上去和一位有血有肉的「當紅藝人」并沒有太大差別。
「她」的成名曲在TikTok等社媒走紅,并打入Billboard電臺榜。
「她」在Instagram擁有超過14萬的粉絲,在Spotify上擁有120萬月度聽眾,擁有鮮明的音樂風格。
![]()
與Particle6推出的首位AI演員Tilly Norwood一樣,Xania Monet背后同樣也有一個運營團隊。
在網友的爆料中,Monet背后的「操盤手」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她叫Telisha 「Nikki」Jones,是一位31歲的女詩人。
她來自密西西比州奧利夫布蘭奇,同時還是一位設計工作室老板。
Jones自幼在教堂唱詩班學習,現今Monet的詞曲均由她親自創作。
她會把寫的歌詞輸入Suno AI平臺,由AI將這些內容轉化成歌曲,最后由Monet「演唱」。
此外,Jones還會加入真人元素,比如現場錄音來打磨成品。
據統計,Monet的歌曲在美國官方播放量已達4440萬次,這與其快速產出歌曲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它采用「AI+真人」的混合模式,保證了快速產出,成本也更低,這對于尋求高效爆款的傳統廠牌很有吸引力。
這讓Jones在一場高達300萬美元的競價戰中贏下與Hallwood Media的合約,該廠牌由前Interscope高管Neil Jacobson運營。
這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AI創作的內容版權要如何進行保護?
![]()
美國版權局報告:《版權與人工智能第二部分:版權性》
美國版權局在1月份的一份報告中表示, 如果AI輔助創作的作品中表達元素由人類控制,則該作品可能符合版權保護條件,但將對每個案例進行單獨評估。
面對爭議,Jones聲稱擁有所有歌曲創作和制作的完全所有權,并計劃在下一個項目中與人類制作人合作。
Jones的經紀人、Monet項目經理Romel Murphy表示,Monet的歌曲正在引發大眾共鳴,他們希望把Monet的音樂帶給盡可能多的人,而電臺本來就是傳統藝人重要的推廣渠道。
Murphy表示將持續加強電臺推廣,爭取沖到第1名。
此外,他們還在籌備Monet的首場現場演出。
格萊美天后怒批
「為什么貶低我們的音樂?」
依靠運營團隊,Monet在幾個月內實現了超過5萬美元的收入,還贏得了一份300萬美元的合約。
Monet在商業上的進展,也引起了一部分歌壇「宿將」的集體抵制:
曾五獲格萊美獎提名的R&B歌手Kehlani,在社交媒體上旗幟鮮明地炮轟Monet的300萬美元合約:
「抱歉,我無法尊重它」。
她認為這筆交易的達成,是不尊重音樂行業中人類辛勞的做法。
尤其是在行業艱難期,這種做法進一步貶低了真人嗓音的價值。
雖然當下AI已經從簡單的生成唱片封面,滲透到了整個歌曲的創作乃至演藝環節,但Kehlani依然沒有看到絲毫證據,能夠支撐AI在創意領域的合理性。
在她看來,人類為藝術付出了畢生心血,接受了無數訓練,還有那些人類獨有的情感體驗,這些都是AI根本不具備的。
這讓她無法接受AI生成的音樂。
同樣,格萊美獎得主歌手SZA也強烈抨擊了Monet的合約:「我討厭AI,為什么要貶低我們的音樂?」
當然,歌手中也不是清一色的反對聲音。
歌手JoJo認為無法阻止AI的發展,與之對抗不如嘗試接受它。
她用一種更積極的眼光看待AI生成的音樂,認為它們很有意思,可以將其用在和聲和背景音樂上: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它合作,而不是對抗它,應當找到一種接受它的方法。」
「A-Pop」
扇向人類藝術家的「一記耳光」
與歌手SZA等「反對派」不同,Monet的支持者認為像Suno這樣的AI工具,大大降低了音樂創作的門檻。
這讓很多不知名作者創作的內容,不必經過「看門人」就能獲得全球播放。
著名制作人Timbaland一直都是AI音樂的堅定支持者。
他不僅發帖稱贊Monet的音樂,他的公司Stage Zero還簽約了一位AI歌手「TaTa」。此外,他還加入了Suno擔任戰略顧問。
![]()
Timbaland和Stage Zero旗下的AI藝人「TaTa」
Timbaland利用AI改進音樂制作流程,將以往要3個月完成的工作縮短到2天,并將這種新流派稱為「A-Pop」。
在這種模式下,Timbaland認為自己不再只是制作音樂了,而是開始打造體系、故事和明星。
「TaTa不局限于一個虛擬形象和角色,而是一個鮮活的、會學習的、自主的音樂藝術家,由AI構建而成,是A-Pop的首位偶像。」
Timbaland的舉動,也遭到了制作人Wes Beats的強烈反對。
他認為這種A-Pop潮流,對于那些「辛勤耕耘多年,精進技藝,并將靈魂傾注于每一個節拍」的人類藝術家來說,就好比「狠狠扇了一巴掌」。
完美的AI歌手
唱不出「人性的回響」
AI歌手看上去形象迷人,唱功毫無瑕疵,但似乎總少了點什么。
一位網友將這種缺失概括為靈魂,認為AI音樂中是否具備像人類歌手那樣獨特的靈魂魅力,最終還要交給聽眾來評判。
![]()
Emily Portman
就在幾個月前,一位英國女歌手Emily Portman收到了一位粉絲的留言,稱贊她的新專輯讓「英國民謠音樂后繼有人」。
該粉絲的夸贊令Portman一頭霧水——因為她并沒有發布新專輯。
Portman點開粉絲發來的鏈接,這才看到了以她本人名義發布的「新專輯」—— 《Orca》(虎鯨)。
這張「新專輯」也出現在了Spotify、iTunes等在線平臺。
Portman認為該專輯的中音樂很明顯是由AI生成的,并且這些AI專門針對自己的創作進行了「巧妙的訓練」。
![]()
《Orca》專輯以Emily Portman名義在YouTube等各大數字平臺發行
更令Portman詫異的是,專輯中的曲名與她有可能選擇的歌名「驚人相似」。
不僅風格極度相似,演唱更是毫無瑕疵。Portman認為這些歌曲缺乏真正的人類創作投入,因此聽起來「空洞而完美」:
「我永遠不可能唱得那么完美,音準也達不到那種程度,但這并非重點,我也不想做到,我畢竟是人。」
正是這件事促使Portman更加認清自己與AI歌手的邊界。
她更堅信真正的創造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打動人心。
人類樂隊被自己的「AI克隆」打敗
與Portman經歷類似的,還有一支名為Holding Absence的搖滾樂隊。
不久前,這只來自威爾士的樂隊剛被自己「AI克隆」所打敗。
這支模仿Holding Absence音樂建模的AI 「樂隊」,在Spotify上的收聽量短短兩月就超過了原樂隊。
該樂隊主唱Lucas Woodland在X平臺憤怒表示:這件事「令人震驚、讓人心寒、也很侮辱人」。
他呼吁人們抵制AI音樂,否則像他們這樣的樂隊將不復存在。
![]()
就連已故的歌手,也逃不掉被AI「復刻」的命運。
不久前,美國鄉村歌手Blaze Foley的認證藝人頁面上出現了一首新歌,讓Foley的唱片公司老板Craig McDonald十分詫異,因為Foley已于1989年去世。
比這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AI歌曲與Foley發自內心的創作相去甚遠。
歌手可以為自己所創作的歌曲注入靈魂,這是AI所做不到的。AI可以模擬和弦,卻無法模擬歌手的真誠與真情實感。
當AI音樂騙過人類耳朵
是否具有靈魂,也許會成為鑒別AI音樂與人類音樂的一道重要分水嶺。
這在AI時代顯得更加重要。
近日,來自巴西頂尖研究型大學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UFMG)的一項研究表示,AI音樂正在逼近圖靈測試,即AI生成的音樂可以騙過人類的耳朵。
![]()
https://arxiv.org/pdf/2509.25601《人性的回響:探索人工智能音樂中感知到的人性》
該論文研究了人工智能音樂(AI Music,簡稱 AIM)領域的最新進展。
研究人員選擇了來源于Reddit社區中用戶通過YouTube或Suno鏈接發布的AIM歌作為數據集。
在一個類似圖靈測試的盲測中,參與者被要求從一對歌曲中區分AIM歌曲和人類創作的歌曲。
實驗結果表明,當配對的歌曲是隨機的,聽眾無法區分AIM和人類創作的歌曲,也就是說他們的識別能力與隨機猜測無異。
這項研究證實了AI音樂正復刻AI文本的演進:模型在不斷地快速迭代,生成質量顯著提升。
AI對音樂行業的變革已經無法阻擋。
目前,對于AI音樂的藝術性仍存爭議,以及由此產生的「AI藝人」的身份與權利歸屬、AI生成內容的標注與授權機制等都亟待快速完善。
在這場變革與爭議中,Murphy堅守「音樂優先」的評估視角。
他建議不管是聽眾還是同行或者藝人,應當先去聽歌,然后再做判斷。
也許從Murphy的視角看,AI對于創作者來說是一種「放大器」,考驗的是誰能夠在AI加持下做出更打動人的歌。
但能否讓聽眾接受AI音樂,才是真正的終極挑戰。
參考資料:
https://x.com/koltregaskes/status/1984989170805145671%20
https://www.billboard.com/music/chart-beat/ai-artist-xania-monet-number-1-adult-rb-airplay-chart-123610266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