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是在真實歷史中,還是在民間演義中,劉備這草根帝王都是算比較重感情、講人道的,也就是說,劉備在帝王序列中,道德感是比較強的。
但是,客觀地講,民間很多人為了尊劉而尊劉,說什么其余的帝王都是為了江山殺兄弟、而劉備是為了給兄弟報仇而寧可不要江山,這話是有點過了的。因為這種童話故事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滿滿的都是自欺欺人的味道。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決戰東吳,并不是純粹為了給關羽報仇,而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選擇。
劉備這輩子其實挺不容易的,白手起家去自主創業,帶著一支眾籌建立起來的小工程隊到處寄人籬下、給人當包工隊,浪跡天涯十多年之后,才憑著一份市場認可度并不高的“皇叔”品牌授權慢慢崛起,趕上了漢末爭霸天下的末班車,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
但是,在任何時代和社會,落后就要挨打是鐵律。蜀漢政權因為基礎差、起步晚、實力弱,所以很多時候是舉步維艱的。劉備包括他后面建立的蜀漢政權真正的人生巔峰就是公元219年了,這一年,劉備同志罕見地開啟了暴走模式從一輩子幾乎把他打出心理陰影的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這塊戰略拼圖,與此同時,本是策應漢中之戰、牽制曹魏中部戰區兵力的關羽在荊州戰場打出了逆天效果,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讓一生從不退縮的曹操意欲遷都鄴城了。這一年,劉備集團的聲望、氣勢、走向和信心,都處于最佳狀態。
但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事實上即便你劉備有仁義之美名,也沒有幾個人是真心希望你過得蒸蒸日上的,劉備的盟友孫權在關鍵時刻心理不平衡了,居然倒向了北方的強敵曹操,用背刺偷襲的方式奪了荊州、斬了關羽,相當于要了劉備集團半條命。
丟失荊州和失去關羽,其實基本上意味著劉備一統天下的美夢破滅了。因為沒有荊州給益州做戰略支撐和戰術配合,光憑益州那塊四塞之地,就是神仙插上翅膀,也是很難打出去一統天下的。后面諸葛亮五次北伐,已經是相當于把最差的牌打出最佳的效果了。
在東吳背刺荊州之后,其實整個220年,劉備方面都是沒有什么實質性報復動作的。不是劉備吃了啞巴虧而甘心認命、也不是劉備忘了跟關羽的兄弟情,而是像這種集團行為需要兼顧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最起碼一點你要想追責的基本前提是你得有追責的能力和實力,當時的劉備其實拿背信棄義的孫權并沒有什么辦法。
220年,曹操死,曹丕接班。曹丕這位年輕人可不像他爹那樣能夠天天面對皇位的誘惑而克制自己一輩子,半年后就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稱帝了。
曹丕的驟然稱帝讓心力交瘁的劉備有了一種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為啥呢?因為劉備的政治招牌是大漢皇家官方授權的“劉皇叔”,他是代表漢室、漢祚在融資創業的,現在曹丕宣布漢室品牌已經正式注銷,產權已經轉讓給了他們曹魏,劉備的政治根源被人家給堵死了嘛!大漢都沒了,你還好意思打著大漢的旗號在江湖上混?
被逼無奈的劉備只能自導自演一個掩耳盜鈴的曲目,他在蜀中大方面制造輿論,說漢獻帝被曹丕弄死了,漢室大統無人繼承了,自己作為劉皇叔,責無旁貸要肩挑大漢天命,然后于公元221年四月份在成都武擔山稱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天下的正根得綁在我們西南這個角落里,你們曹魏是假冒偽劣產品、是其心可誅的國賊。
劉備這招自欺欺人有用嗎?其實還是有用的,因為漢品牌已經輝耀天下400多年了,早已深入人心,天下很多人還是一下子無法忘記它的臉的。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劉備一直被視為漢王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官方名字叫“昭烈皇帝”,他和他兒子劉禪名下的蜀漢集團被稱為“季漢”。只是最后天下正統還是在北方安家落戶了,所以史界只能官方稱劉備為“先主”,而不是“先帝”之類的,意思很明確,你們老劉家的江山只能算到漢獻帝打止,你劉備是益州之主,并非蜀漢之帝。
劉備在稱帝之后,便主動發起了給關羽的復仇之戰——夷陵之戰。
劉備這一決定當時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招致了蜀漢內部很多人的反對。因為從政治上出發,你劉備確實應該把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向江東,而應該燒向曹魏。因為曹魏是砸了你的政治招牌,這是忍無可忍的根本問題。而江東雖然背后捅了你一刀,讓你損失慘重,但這并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完全可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嘛。
面對劉備棄曹魏那種掘大漢祖墳的國賊不顧,而要去找東吳報仇,蜀漢很多老同志開始勸諫了。其中比較著名的是老同志趙云,他說曹魏才是國賊,江東頂多算是亂匪,咱們要打就該先打曹魏,把曹魏給滅了,江東自然會歸順。我們既然代表大漢正統,就應該趁著曹丕竊國稱帝的機會,征討他們以順應民心,民心所向咱們就能得到各地響應,事半功倍。棄魏攻吳是深度內耗,只會讓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到時候我們和東吳一個都活不了了。
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劉備也玩政治的老麻雀了,連趙云這樣的武將都能想明白的問題,他就真的陷入了偏執障礙而毫無理解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真實的原因是劉備當時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施暴者的常規心理,像孫權這樣背信棄義的小人,其實在干了缺德事之后,心里也是不可能踏實的。所以孫權在短時間是沒辦法接受跟劉備和解的,只能暫時一條道走到黑,對北方曹魏保持跪舔態度。
所以,大家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即便劉備表示既往不咎要繼續聯孫抗曹,孫權也是很難接受和配合的。我都要你半條命了,你說你依然愛我,我敢跟個沒事人一樣繼續跟你恩愛如初嗎?
事實上,孫權在背刺荊州之后,確實在對劉備進行步步緊逼。比如他拿下荊州之后,便立即安排原益州老大劉璋進駐秭歸,封其為益州牧。這一動作的政治侮辱性極強,首先就是不承認劉備益州之主的身份,其次是讓劉璋以原益州之主的身份在秭歸招降納叛,便于瓦解劉備集團。
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孫權這一招有啥效果呢?人家通過剿撫并用的手段吞掉了益州數萬人口。
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前后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除此之外,孫權還在劉璋待的地方分出巫縣和秭歸兩個縣,重新設置了固陵郡,拜潘璋為太守。這是啥意思呢?因為固陵郡本是益州的編制,孫權在益州門口設置一個相同名稱的行政區,也是對劉備集團的政治否定。
更為甚者,孫權還到處搞新聞發布會,說要徹底解放益州,甚至提前把周泰封為漢中太守了。劉備,益州不是你的,而是我的。
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
就孫權這種攻擊性十足的囂張態度,劉備能跟他息事寧人嗎?人家背后捅刀在先,天天在家門罵街在后,你劉備再沒啥反應,是沒法抬頭做人的。
所以劉備其實當時已經變成了一個夾心餅了,曹魏和東吳都必須做出應對,該如何抉擇呢?劉備最終選擇了兩害相權取其輕,打算先穩住曹魏、收拾東吳。所以一輩子都打著反曹旗幟的劉備居然第一次對曹魏示好了,派使者韓冉帶著禮物去給曹操吊喪了。
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并致賻贈之禮
但讓劉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曹丕這混球根本不領情。我爹曹操先是被你劉備在漢中收拾了,后是被你們家二爺關羽在荊州打得顏面盡失,然后轉過年就死了,你們要對我爹的死負主要責任。所以,我跟你劉備沒完,不稀罕跟你和氣生財。曹丕直接斬了韓冉,強硬表態要跟劉備沒完沒了。
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然后,曹丕在登基前后就開始拿劉備開刀。先是挖墻腳挖走了孟達,然后是調夏侯尚以征南將軍領荊州刺史的身份,帶著徐晃和孟達奪走了上庸等東三郡。挖你的部將奪你的地盤,知道我是啥意思了吧!
曹丕的強硬、不給面子,一下就把劉備逼入了死角。聯孫抗曹沒機會,穩曹擊孫也沒機會,剩下怎么選都是一杯毒藥。獨立去攻打曹魏嘛,實力上不允許,自己還是剛剛吃了大敗仗,又是剛剛強行稱帝,要是再吃個大敗仗,軍心士氣都攏不住了。要是先去攻打東吳,這是極其明顯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局面。
所以,很多人說劉備應該學他的老祖宗劉邦打著為楚懷王報仇的旗幟死磕楚霸王項羽一樣,用為被自己單方面宣布死亡的漢獻帝報仇的名義去死磕曹魏。但這只是政治正確,卻是軍事錯誤。你蜀漢原本就是實力孱弱,彼時又處于殘血狀態,你弄得過曹魏嗎?而且就東吳那呲牙咧嘴的樣子,真要是你蜀漢跟曹魏開打了,人家搞不定會繼背刺荊州之后又來一個側擊益州呢!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現實角度來說,劉備選擇先打孫權是談不上大錯特錯的。用給關羽報仇的名義去征討孫權,劉備至少能實現以下幾個政治目的:第一、咱蜀漢主打就是一個溫情路線,咱不惜一切代價給二弟報仇,我的人設是保住了,便于籠絡人心;第二、孫權已經擱家門口齜牙咧嘴、張牙舞爪很久了,對于這種囂張挑釁必須要予以打擊,這樣才能獲得最起碼的尊重和認可;第三,人性服強不服弱,要真想讓孫權那小子安心坐到談判桌上來解決問題,必須先把他打服再說,不然是沒有機會的。
所以很多人在討論夷陵之戰時,都是一邊倒地指責劉備的戰略決策有問題,這可以理解,畢竟你劉備后面輸慘了,把自家的家底子都給輸光了,說你兩句委實不過分。但是我們看問題要盡量客觀,譴責劉備失敗的同時也要意識到劉備當時其實是沒有其他選擇。
其實這件事的癥結不在其他人身上,而在孫權這個二貨身上。劉備是被逼入了死角,怎么選都是錯的;曹丕是當時最強者,怎么選都是對的。唯一能夠把這盤棋重新盤活的人是你孫權嘛。你丫那么聰明一個人,難道不知道斗地主的基本邏輯?三方博弈之中,永遠要堅持“老二聯合老三斗老大”的基本邏輯嘛,你老二倒戈幫助老大去揍老三,不是坐等老大最后清盤嗎?也別太跟自己背刺荊州過不去了,江湖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劉備心里自然是巴不得你死,但他沒有搞死你的能力嘛,而且他還明顯離不開你,所以在背刺荊州之后,主動道個歉或者當作什么事都沒發生過,繼續跟蜀漢示好嘛,過去的事咱們不提了,以后全心全意共同抗曹。這事不又圓回來了?
當然,孫權這個雞賊鬼其實也是有小心思的。他的小心思是什么呢?曹丕已經通過禪讓合法稱帝了,劉備也通過宗室繼承合理稱帝了,就剩下自己不知道怎么才能稱帝了。所以他的真實意圖是逼得劉備無路可走后再在政治上做出妥協,支持和承認他在江東稱帝。孫權這點心思最后在諸葛亮主政期間得到了滿足,但那又如何呢?后世的史界和民間承認你孫權的帝位嗎?永永遠遠地稱你們為江東鼠輩,這其實是你孫權自找的。
其實只要孫權在占領荊州之后,跟關羽一樣保持對中原的虎視眈眈,讓曹魏沒辦法對蜀漢和自己各個擊破,其實這盤死棋就全活了。劉備集團即便恨你,但也只能藏心里,該跟你恢復外交還是得跟你恢復外交。就算劉備不愿意妥協,但他已經60多了,還能活幾年?等他死了,下一屆領導班子會不會跟你和解?就算蜀漢是一窩犟種,他們也不至于寧可自己不活了也要跟你同歸于盡吧。
關鍵是,欺弱怕強的孫權不光不給這盤死棋松子,還一個勁把棋局給徹底堵死了。他在背刺荊州之后,對劉備進行政治、軍事上的雙重步步緊逼,逼得劉備沒辦法,只能跟他圖窮匕見了。道理很簡單,劉備先打曹魏,益州東線是不安全的。但先打東吳,益州北部的漢中易守難攻,人家蜀漢的國防安全有保障得多。
當然,從客觀條件上來講,其實曹丕也是可以輕松破解這個死局的。比如他接受劉備的示好,在劉備出兵時,配合對東吳發起同步攻擊,按照孫權那尿性,是很有可能會主動跟劉備談判的,那樣大局勢又會變成孫劉抗曹的大穩態了。就算孫權不見棺材不落淚,夷陵之戰的最終結果也會徹底改變,東吳受傷也比蜀漢雪上加霜要強。但是,前面說了,人家曹丕是穩坐釣魚臺的大佬,怎么選都是對的,所以咱們就不繼續討論了。
總而言之,夷陵之戰其實是孫權這個短見鬼給逼出來的。孫權這種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比如情侶之間的出軌方,反正已經對不住對方了,又擔心得不到對方的諒解,就干脆把事情做絕,在出軌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他們總會覺得自己的新歡會給自己人生兜底,所以毫無顧忌。
孫權這種心理其實是施暴者的普遍心理。大家可以仔細去看,施暴者對于受害者的態度永遠只可能是變本加厲,而不太可能是自覺性的懺悔和收斂、讓步和和解。為什么呢?因為受害者的存在會時時刻刻提醒施暴者——他們很臟,這是施暴者難以接受的,把受害者徹底逼死,他們就覺得不必時時接受這種良心拷問了。
所以,我們在看待一些歷史問題時,要盡量進入一種沉浸式的深入思考模式,而不要人云亦云。大家都是夷陵之戰是劉備報仇心切、一時沖動給挑起的,但其實大家想一想,劉備在江湖沉浮幾十年了,是一個沖動的人嗎?他要真是急欲給關羽報仇,為何要等到關羽死后兩年多才發動夷陵之戰?劉備作為一個亂世梟雄,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是比我們要考慮深刻得多的。
不是劉備不知道忍,而是形勢逼人,劉備只有趕緊開戰這位唯一的選擇。繼續拖下去,一是他重情重義的人設會大打折扣;二是人家東吳起到他脖子上拉屎了,他都不敢作聲,會讓他的權威性大打折扣;三是夜長夢多,如果繼續讓東吳和曹魏進行利益捆綁,蜀漢的生存空間就更小了;四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已經60多了,蜀漢的頂級戰將也相繼落幕了,越到后面就越難破局了。
我們在再次反思夷陵之戰時,一定要深刻地領悟一個道理,弱者的悲哀就是無論怎么努力都是無用的、錯誤的。所以我們真的不應去嘲諷劉備一戰輸光家底子,而是應該深層次去理解他的行為動機和選擇邏輯,咱們要學會去理解弱者的困境,而不是從弱者身上挑刺來實現自己的精神自嗨。
比如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為什么諸葛亮不制止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一方面是諸葛亮沒辦法像法正那樣讓劉備對他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可能勸了,但沒用;另一方面是諸葛亮能夠看清事情的本質,理解劉備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明知道是一杯毒藥,也要讓劉備去喝唄!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同理,我們在享受烤魚的美味時,也要想一想,子非魚,焉知魚之苦!只有真正做到冷暖自知的人,才有可能慢慢學會去知人識禮。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