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礪行,浦江潮涌見初心。上海海外聯誼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以“我和上海的故事”為主題,向海內外海聯會成員發出誠摯邀約,共同書寫一部屬于奮斗者、建設者與追夢人的集體記憶。這些故事里,有服務上海改革發展時揮灑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橋梁,更有海內外同胞攜手同心、共繪發展藍圖的赤誠。它們不僅是個人與城市交織的成長軌跡,更是海聯會職責使命的生動注腳。
今天,讓我們一同聆聽上海海聯會理事陳亨利的講述:以心為橋,與時代同行。
上海海外聯誼會迎來四十華誕,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望,我在上海的十七年,從一個青澀的“新上海人”,到能為滬港交流出一份力的政協委員,每一步前行都離不開海聯會的溫暖陪伴。我出生在香港,在加拿大接受教育,大學畢業后沒有選擇熟悉的香港,而是跟著父親的腳步來到上海。十幾年過去了,我在這里成家立業,親歷了上海的日新月異,也完成了自己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
真正讓我將“個人成長”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的,是擔任“滬港青少年交流(雙向)夏令營”團長的經歷。滬港青少年通過學校交流、企業學習、城市參觀等,切身觸摸祖國的發展脈搏,感受兩地迥異卻交融的人文風情。累計四十余所學校、逾千名學生的歡聲笑語與深度思考,化作了滬港之間最鮮活、最真摯的橋梁。而在這一切背后,始終有一股溫暖而堅實的力量在托舉我們——這便是上海海外聯誼會。
![]()
猶記最初籌備夏令營時,我們對流程設計、資源對接仍覺忐忑。是上海海聯會的領導幫助協調浦東新區的相關部門,聯系接待學校、安排企業參訪,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后援。他們不僅是組織者,更是陪伴者。每年開營儀式上,海聯會的領導總會親自到場,與孩子們親切交流。活動結束后,還會認真聽取我們的反饋,持續優化下一屆方案。正是得益于海聯會領導的親自協調,以及各相關部門和學校的全力支持,夏令營的每一個環節都顯得獨具匠心,使得這項交流活動能夠年復一年地圓滿舉行。夏令營不僅增進了孩子們之間的情誼,也讓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海聯會搭建的從來不止是行程路線,更是心與心的“超鏈接”。
![]()
如今,滬港青少年夏令營已成為兩地青年交流的標志性項目,而海聯會也從最初的“穿針引線者”,成長為構建“實習-創業-交流-安居”全鏈條服務體系的“賦能者”。從“相聚上海”實習計劃到“港澳青年雙創基地”,從“滬港龍舟賽”到“文化推介官”,每一項舉措,都精準觸達了年輕人的需求,真正把工作做到了他們的心坎里。海聯會的支持遠不止于一場活動,他們真正把“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做成了一個有溫度、有鏈條的系統工程。
![]()
于我個人而言,海聯會亦師亦友。他們讓我讀懂了“以心交心、以情促融”的真諦,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與兩地青年溝通,如何將國家的發展戰略轉化為年輕人聽得懂、感興趣的話題。我也更加明確:香港的未來,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香港青年的成長,更需要主動擁抱內地廣闊的天地。
上海海聯會像是一座橋、一束光、一個溫暖的港灣。像一臺“成長加速器”,將我這“企業人”打磨成“建言者”,又把“建言者”鍛造成“行動派”。很榮幸,我能以團長、創業者、香港人、上海人的多重身份與海聯會同行這些年。生日快樂,上海海外聯誼會!愿我們仍以真心為始,共筑滬港青年的連心橋,共繪“一國兩制”的青春畫卷,共創滬港兩地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輯: 蔡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