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礪行,浦江潮涌見初心。上海海外聯誼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以“我和上海的故事”為主題,向海內外海聯會成員發出誠摯邀約,共同書寫一部屬于奮斗者、建設者與追夢人的集體記憶。這些故事里,有服務上海改革發展時揮灑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橋梁,更有海內外同胞攜手同心、共繪發展藍圖的赤誠。它們不僅是個人與城市交織的成長軌跡,更是海聯會職責使命的生動注腳。
今天,讓我們一同聆聽上海海外聯誼會名譽顧問鄧日燊的講述——從獅子山到雙子山,把夢想連成橋。
1990年初秋,我第一次踏進上海。百聞不如一見,這座城市青澀卻蓄滿沖勁,只一眼便把我俘獲。那天,站在黃浦江邊,我恍惚置身維多利亞港,心里悄悄生出一個念頭:把香港的地產和奢侈品銷售經驗帶到上海。
此后十年,滬港往返成了日常。上海波特曼酒店的長租房里,燈火常亮,我伏案修改項目書。眼見著一棟棟寫字樓、花園洋房拔地而起,到2000年,我也終于在上海安了家,真正的“家”。始于同年加入上海海外聯誼會并出任海外名譽理事。那晚,外灘燈帶如金緞,我心里卻亮著另一盞燈——民族團結、祖國統一。2006年起,我自籌經費,每兩到三年帶領香港五大紀律部隊精英北上(2023年已擴至六大紀律部隊)。百余人登上東方明珠俯瞰上海,消防弟兄走進上海商飛大飛機基地,海關同行在上海迪士尼體驗智能查驗……每一次握手、每一聲“戰友”,都讓“國家”二字在胸口滾燙。
![]()
對我而言,海聯會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
第一堂課叫“交朋友”。我在這里結識了后來成為合伙人的香港人、把北歐簡約講成童話的丹麥設計師、還有教我“上海閑話”的弄堂阿姨,上海的家更是成了朋友們的聚會場所,無論我是否在上海。
第二堂課叫“提升自我”。2003年,我把保時捷汽車首次引入上海。隨后又開設了首家勞斯萊斯汽車售后服務中心,服務全國的勞斯萊斯汽車。之后隨著聯誼會目光投向長三角,在寧波和溫州相繼落地勞斯萊斯汽車4S店。旗下公司代理的音響品牌B&O和McIntosh在上海恒隆開設旗艦店,后續在全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發展經銷網絡,開設二十余家直營店。目前仍有Constellation,Wilson,dCS等眾多高端音響品牌活躍在中國市場——皆因海聯會牽線,與上海結緣并走向全國。
第三堂課叫“傳承”。我擔任“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執行顧問期間,基金會帶領香港青少年沿長江、黃河走讀中華文明。當他們在中共一大會址喊出“原來我們的根在這里”時,我知道,海聯會已把“我”變成了“我們”。
![]()
四十年前,聯誼會的使命是“聯絡感情、交流信息、促進合作”。今天,我想再為它加上三把鑰匙——青年、科技、文化。
青年,是下一程的引擎。建議設立“滬港青年應急聯合訓練營”,把無人機搜救、AI災害推演等黑科技搬入課程,讓00后的肩膀也扛起“一國”擔當。
科技,是放大器。依托浦東數據交易所,打造“港澳臺—長三角科創路演周”,讓芯片、生物醫藥、綠色金融的好項目一出生就擁有億級市場。
文化,是黏合劑。把常去的汾陽路老洋房改造成“滬港生活美學實驗室”,讓港式奶茶遇見石庫門青磚,讓霓虹港風與梧桐海派一起刷屏“小紅書”。
![]()
上海,謝謝你把“我們”寫得如此遼闊。海聯會,愿你繼續把“我們”帶向更遠。下一個二十年,我還想帶更多爬過獅子山的香港孩子登上雙子山看日出,指著晨曦告訴他們:“看,那是家里的燈,也是前方的路。”
編輯: 蔡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