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廣東、廣西兩省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緊抓廣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聚焦廣西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目標,攜手推動粵桂高水平協作,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粵桂東西部協作再上新臺階。
聚焦夯實基礎 推動要素保障提檔
堅持強化資金和人才要素保障,廣東及深圳、江門、湛江、茂名、肇慶5市每年向廣西提供財政援助資金達17億元,縣均幫扶資金超5000萬元。今年是我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據統計,過渡期以來,廣東省財政援助資金累計達87.11億元,社會捐贈累計達10.89億元。兩省區累計互派黨政干部913人次、專業技術人才11761人次。為脫貧地區實施產業項目、就業項目、“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等民生幫扶項目2099個,其中,建設學校(幼兒園)、醫院(衛生室)、養老院超過350所。攜手開展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推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1年的14663元增長到2024年的18330元,年均增長6%。
聚焦優勢資源 推動特色產業提升
兩省區圍繞廣東所能、廣西所需,立足廣西林、果、蔬、畜、糖等資源稟賦,大力培育果蔬、蔗糖、畜禽、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產業,打造特色產業品類49個,形成33個協作縣“縣縣有產業覆蓋、有龍頭產業帶動、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格局;大力開展“粵企入桂”對接活動,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過渡期以來,累計引導落地投產企業1833家,實際到位投資額808億元。
兩省區共建崇左—江門產業園、南寧(深圳)東盟產業合作區等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園區共計125個,援建、改造提升幫扶車間413個,打造南寧新能源、南寧預制菜、百色芒果、河池山泉水、忻城繭絲綢、靖西—龍州跨境堅果、資源生物醫藥、大新新材料8個產業集群,年產值超600億元,帶動就業超4萬人,形成規模效益明顯、聯農帶農維度豐富、產業鏈條健全的產業集群效應,有效推進資源鏈、產品鏈、銷售鏈、品牌鏈、數智鏈“五鏈”融合,有力促進協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助農增收 推動消費協作提級
堅持“品質+品牌”雙輪協同驅動、“線上+線下”雙網協同聯動、“政府+市場”雙手協同發力,兩省區打造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農產品供應基地,完成“圳品”品牌認證,建立粵桂優農產銷服務平臺,組織“桂品入灣”產銷對接,通過增加開通“雙牌”貨車,推動廣西農產品直供直銷粵港澳大灣區。
過渡期以來,兩省區累計認定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直供直采”基地333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20個、廣西農產品“圳品”234個。累計采購、幫助銷售廣西農副產品和特色手工藝品1068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有力促進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和農戶增收。
聚焦穩崗就業 推動勞務協作提質
兩省區深化政校企合作,組建“粵桂高質量職教就業聯盟”,推動54所聯盟學校與廣東227家企業結對。累計組織廣西到廣東職業學校就讀學生1.2萬人次,畢業生實現就業2539人次。共建“一縣一企”穩崗就業基地59個,探索“桂人到崗”“桂人到江”等勞務機制,打造“壽鄉月嫂”“龍州織娘”“德保數選官”等勞務品牌55個,促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與“八桂系列”深度融合。
兩省區開通免費專列專車加強“點對點”勞務輸送,累計組織“點對點”專車專列1.64萬車次,幫助廣西脫貧勞動力赴廣東務工從2021年的20萬人次增長到2024年的37萬人次。過渡期以來,累計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1404期、培訓農村勞動力6.23萬人,幫助廣西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371萬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164萬人次,有力保證脫貧農戶家庭收入穩定。
聚焦社會合力 推動結對幫扶提效
兩省區深化“萬企興萬村”行動,發動廣東505個村社、702家企業、134個社會組織結對幫扶廣西1537個村,組織廣東三甲醫院與廣西醫療機構結成“健康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名校與廣西學校共建“教育共同體”,廣東233所學校結對幫扶廣西218所學校。重點幫扶廣西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0個、革命老區23個、邊境縣5個,凝聚社會力量,推動協作地區社會事業發展。
聚焦示范引領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標
兩省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依托廣西資源稟賦,整合騰訊、平安等平臺企業力量,聯合打造53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構建田陽區紅色革命老區特色帶、金秀瑤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帶、寧明—靖西興邊富民特色帶3個特色帶,塑造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三帶聯動 多彩鄉村”特色帶格局。同時,突出以“農”為主題,以“村”為消費地,謀劃推出鄉村農文旅精品路線95條,帶動沿途特色鄉村146個,協作幫扶鄉村農文旅發展。
在各方傾情幫扶下,廣東、廣西在國家東西部協作成效考核中均取得好成績。在東西部協作征程上,粵桂兩地攜手奮進,共同書寫合作共贏的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
數據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06日第10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