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一戰天下驚,驚啥呢?其實都是驚訝和恐懼于項羽在軍事上無與倫比的硬解能力。
這一驚,驚出了什么樣的好效果呢?兩個方面:
第一是反秦的統一戰線終于正式形成了。此前的各國反秦雖然不能說是并非真心反秦,但各自為政、心懷鬼胎是跑不了的,表面上是一致反秦,但內心之中是誰也不服誰,誰都想當反秦領袖但又誰都不服誰。但是項羽一戰把自己打成了當之無愧、讓人信服的反秦領袖,反秦諸侯終于不再無組織、無紀律了。
第二就是秦將章邯終于不覺得反秦義軍是一群可以各個擊破的烏合之眾了,沒有項羽這驚天一戰,反秦義軍就必然是章邯挨個收拾的待宰羔羊。但是項羽一戰逆襲,反過來讓章邯變成了被圍剿的對象,這對敵我雙方的心態和局勢都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話不多說,咱們繼續往下聊。
巨鹿之戰后,章邯因為項羽打出了過于迅猛的摧枯拉朽之勢,所以根本就沒來及從楚軍后背對楚軍發起攻擊。所以在王離兵團覆滅以后,只能驚恐不已地退兵棘原構筑防線,以待戰機。
項羽在巨鹿之戰后,休整軍隊并對諸侯聯軍進行了整編,也率軍開始追擊章邯兵團了。在渡過漳水之后,在漳水南岸與章邯軍形成對峙之勢。
章邯繼續成熟持重地收縮防線,退到了今天的安陽(非項羽之前的安陽)。為啥呢?因為秦軍當時在后秦補給上還是有優勢的,退守安陽可以拉長盟軍的戰線、增加他們的消耗。這就是兵家所說的“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牢牢掌控戰場的主動權”
這就是章邯能夠被稱之為名將的根本原因——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為將者的必備素養,也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將略。
身為軍事將領,其實是沒有幾個人可以像項羽那樣去縱橫天下的,咱們不能把自己想象成無堅不摧的坦克,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是直接碾壓過去。而是要在復雜的戰局之中,迅速而又冷靜地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在消耗敵人的過程之中找到最高效的取勝之法。
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章邯所有的軍事表現。
陳勝的義軍漸成燎原之勢時,臨危受命的他是怎么打的?先是領軍到函谷關救急,擊退周文軍之后,立馬停下來整軍。然后火速追擊,一舉擊潰周文和吳廣的部隊。進而不給敵人任何喘息之機,繼續掃清那些小股義軍勢力。
清除陳勝這面反秦旗幟之后,當時六國已經復國。章邯其實是在重走秦并天下之路——先滅韓魏、再北擊趙燕、隨后南下滅楚、最后占領最東邊的齊國,戰略思路相當的清晰。
因為韓地當時大部分還在秦朝手里,相當于是秦軍的灘頭陣地,所以章邯的第一個打擊對象就是魏咎復國的魏國。相當干脆利落,圍點打援、以逸待勞,有援軍來咱就打援軍,沒有援軍來咱就活活困死你魏國。最后,在章邯擊潰齊楚聯軍之后,魏咎開門投降,魏國率先覆滅。
滅魏之后,按照正常的思路是不是應該去滅趙了?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時王離的長城兵團從在火速南下,所以北面戰場并不一定是當務之急或者并不需要章邯費多大的心,相反齊國的國王田儋已經戰死,只有田榮率殘兵逃到了東阿,這正是一舉滅齊的好時機。所以,章邯立馬率軍急行軍到東阿城包圍了田榮。就這種精準的判斷力,章邯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名將了。
如無意外,齊國就是第二個魏國,田榮就是第二個魏咎。但田榮這個無情無義的小人就是運氣極好地遇到了橫空出世的項梁叔侄,從而救了田榮和齊國一命,也扭轉了抗秦的被動局勢。
所以,歷史有時候是相當諷刺而又幽默的。比如劉邦的一生之敵是誰?項羽!但他這一輩子那么多貴人之中,誰又是他最大的貴人呢?還是項羽!說句心里話,咱也不是看不起劉邦,但若沒有項羽,就劉邦那種缺乏硬解能力的狀態,秦朝是根本推翻不了的。
東阿城下,章邯應該是吃到了人生的第一場敗仗。但是看看章邯,隨即便甩出了堪稱教科書的頂級示范。敗而不亂地退兵了,被項羽追擊在城陽再次吃了敗仗,依然能夠保存實力在濮陽構筑牢不可破的防線。這才是真正的名將,永遠進退有度,永遠不會一敗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土崩瓦解。理解了這一點,大家可以再去看看后世的諸葛亮,其實也就是這樣頂級的軍事家,北伐雖然因為對方避戰或者對方兵盛,勢不在己,必須退兵,但從來沒有能從追擊諸葛亮身上討到便宜。
朋友們,追求成功的朋友們,再強調一次,一飛沖天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立于不敗之地才是我們能夠潛心經營和把握的。
有些人敗了就再難翻身,有些人敗了卻能隨時抓住機會對敵人進行反殺,章邯就是極其難得的后者。敗退濮陽的他最終抓住了項梁的戰術漏洞,在定陶一戰徹底摧毀了當時如日中天的項梁兵團。啥也不說了,就是一句話,章邯真的很牛!
楚國打退了、齊國打殘了,章邯再次把戰略目標瞄準了北方以趙國為主體的諸侯聯軍。盡管咱們之前也分析過,章邯當時最正確的戰略選擇是乘大勝之機對楚國進行狂風暴雨的窮追猛打,讓王離的長城兵團和北方同盟軍再鏖戰一段時間。但是,話說回來,當時也確實是滅趙的大好時機,所以章邯選擇揮師北上去配合王離滅趙,也算不上是什么昏招。只是章邯算對了所有因素,卻唯獨沒有沒有算準千古無二的戰神項羽,這種意外才是英雄對決之間真正讓人回味無窮的地方。
再來回顧一下章邯伐趙的戰術設計,依然是可圈可點的。當時王離的長城兵團已經對北方聯軍打出了壓倒性優勢,這個時候,直接參戰助力其實意義不大。能給王離兵團解決供給需求,幫助他鞏固戰略優勢和心理優勢,這才是長城兵團最需要的,也是對北方盟軍最殺人誅心的。所以,章邯沿著黃河,從敖倉到白馬渡構建了一道堅固的水路運輸線,然后在白馬渡北岸又集中兵力構筑了一條堅固的運糧甬道直達巨鹿。盡管章邯這個局被項羽給強行扎破了,但真的沒有太大問題。
章邯雖敗,但敗給了項羽真的不丟人。咱可以說,在這樣一個時代,誰碰上項羽都沒轍。韓信在在垓下之戰,如果不是遇到楚軍是久戰疲憊之師,不是漢軍在撕毀鴻溝之盟后一路尾擊楚軍幾百里,不是楚軍的糧草、士氣消耗殆盡,不是劉邦召集了幾乎天下之兵,韓信能否在占據絕對兵力的情況下困住項羽,真的不好說!反過來比如韓信幫劉邦還定三秦之后,眾叛親離的章邯作困獸之斗,韓信和劉邦在短時間內就是拿他沒辦法。
總體來講,咱們可以把章邯身上的名將素養總結為:如狼一樣觀察戰場形勢,逮到合適的機會,就閃電出擊,絕不放過任何戰機。但是沒有什么合適的戰機或者遭遇失利的情況下,趕緊回撤,吸引敵人跟著自己跑,在牽引敵人追擊的過程中,整兵待敵,利用敵人的驕縱之心,
章邯退到安陽之后,終于跟項羽形成了對峙之勢。
按照正常的節奏發展下去,劉邦那個老六壓根就不要著急,你有的是時間去漫游世界,保證項羽是難以快速打進關中的,“先入關中者”非你莫屬,因為你是天選之子嘛!只不過這個“天”是指楚懷王熊心那個名不副實的天下共主。
但是,沒有點變故,秦末的歷史能那么精彩嗎?秦朝終于要像當初他們攻滅的趙國和楚國一樣,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咱活夠了,請給我一個痛快。
當時已經大權在握的趙高代表朝廷不停地給章邯施壓了。就像當年趙王逼趙括、李牧主動出戰和楚王逼項燕出戰一樣,下令章邯趕緊逆戰扭轉局勢。
長城兵團已經覆滅,南越兵團一時半會是不可能召回,章邯兵團就是你們秦朝最后的依靠了,你們居然這么逼著他去送死,這樣的秦朝不亡,簡直都沒有天理了。
當然,趙高他們給章邯施壓其實背后是有兩個客觀因素的。一是秦朝的統治思想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本身就容錯空間極低,按照軍功制的極端邏輯,戰敗是要被追責的,王離已死,背鍋自然輪到了還活著的章邯了;二是章邯其實是李斯的老部下,李斯已經被趙高清算了,馮去疾等一大批秦始皇時期的實權派老臣也基本上被清洗得干干凈凈了,趙高本身也是容不下章邯的。
如果章邯到另一個世界遇到李牧、項燕等人,應該是有共同話題的,直面的敵人是不可力戰的,但是自己背后的管理層又不斷進行政治逼迫,所謂“進也死、退也死”,如何是好呢?
章邯還是很慎重的,既不被逼暴走,也不坐以待斃,他第一時間派出了自己的副手司馬欣(對項梁有救命之恩)去找趙高解釋、去說明前線的特殊情況。
但趙高連接見司馬欣的興趣都沒有,直接把司馬欣晾起來了。我是要解釋的嗎?我要的是最終結果!
司馬欣也是秦朝的老干部了,知道事非尋常,便托自己的老關系去打探消息,最后明確趙高是故意不見自己,想借此收拾掉章邯,便果斷返回給章邯報信去了。
之前故意不見司馬欣的趙高一聽說司馬欣跑了,立馬派人去追殺司馬欣。想置章邯于死地之心昭然若揭。但慶幸的是,司馬欣也是一個謹慎的人,他抄了小路,逃過了趙高的追殺。
咱們在此多說一句,不管大家覺得暴秦該不該亡,但像趙高這樣禍國殃民的小人永遠是應該遭人唾棄的。三觀不正的人,其實讀史是沒啥太多意義的。
司馬欣逃回去之后,把具體情況如實跟章邯匯報了,希望章邯能早下決心:趙高奸臣當道,國無可救之法,不管咱們最后是勝是敗,大概率是活不成了。您要就是想以身殉國,那就最后飛蛾撲火一次;如果您不想做無謂的犧牲,那就是考慮投降吧。
心亂如麻的章邯表示自己要單獨思考一下。
這時,盟軍那邊也由趙國的丞相陳馀派人送來了勸降信,大致意思是以白起和蒙恬為反面案例,讓章邯順應時勢向盟軍投降,這樣的秦朝不值得你效死。只要你投降了,咱們能保證你裂土封侯的至高待遇。
經歷這么一正反刺激,章邯終于被迫向現實低頭了,派人去項羽那里商談投降條件了。
章邯為什么不直接向項羽投降呢?因為價值和價格往往都是逐步試探和討論出來的!章邯若是直接對項羽下跪,他是不可能贏得項羽最起碼的尊重的。這說明章邯是很聰明的。
那一直被人詬病情商太低的項羽呢?人家也是很聰明的。項羽并沒有全盤接受章邯的投降條件,而是繼續對章邯軍保持進攻之勢。啥目的呢?就是要擊潰章邯的心理。第一,章邯當時手握20多萬的兵力,家眷全部在咸陽為質,不把章邯的心態打崩,章邯的投降會充滿許多變數的;第二,此時趙將司馬卬自上黨插進河內后方、張耳的小弟申陽也強渡孟津插進了洛陽開辟了第二戰場,相當于已經對章邯形成了合圍之勢,主動權在項羽手里,必須要讓章邯感覺到無力回天,才能徹底瓦解章邯討價還價的心思。
所以,項羽又先后兩次擊敗了章邯,逼得章邯無條件投降。
這個時候,項羽其實有兩種選擇,一是拒不接受投降,一是順勢接受投降,但史書給出了項羽接受章邯投降的理由:楚軍糧少,遂許其降。
章邯投降后,把一切恩怨過往都推給了趙高等奸佞小人。而項羽也表現出了一個王者的大度,不但沒有遷怒章邯曾經殺了他叔叔項梁,反而封他為雍王,留在軍中待命。另外封司馬欣為上將軍,令其率領降軍去反攻秦朝。所以,很多人說項羽睚眥必報,那是無稽之談。
“章邯降、秦朝亡”跟當年的“李牧死、趙國亡”何其相似?歷史就是這樣具備驚人的對稱之美!
至于后面秦朝滅亡的過程,咱們就不說了,回到本文的一個重要話題上來——為什么手握20萬兵力的章邯最后會對項羽不戰而降呢?
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解釋,比如前面提到的趙高以死相逼、項羽無可抵擋等等。但是我想跟大家解釋的是,一個能力出眾、實力尚存的人會在什么情況下放棄抵抗?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哀莫大于心死、人間不值得、生無所戀……這樣的話,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是第一次聽到,但是有多少人去認真思考過其背后的為什么嗎?
朋友們,沒有人是真的愿意選擇放棄的,放棄是一種妥協、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情感。恰如某首歌唱的那樣——放手也是一種愛。
章邯的叛國投敵為什么很少引起他人的指責呢?因為這是他沒有選擇的選擇!
所以,我們在看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時,行為表現本身確實很重要,但是它的形成邏輯是更重要的。比如某博士女網紅,一天天的,跟個怨婦一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說自己辭去高校的工作是被人所逼……但是生活真的逼你到了不當網紅就不能活的地步了嗎?當個高校老師都不能讓你心滿意足地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回報家人和社會,那究竟要怎樣才能讓你心滿意足呢?是應該讓千萬粉絲為你那虛偽而又虛榮的生活無條件買單嗎?
章邯其實可以甚至應該為國死節的,可是,那樣的秦朝朝廷、那樣的天下大勢,他又真的有更好的選擇嗎?繼續戰斗,幾十萬秦軍終將化為齏粉!已經搖搖欲墜、人神共憤的秦朝也必然轟然倒塌!他的繼續戰斗,還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的世界和生活,永遠都是有黑白之分的,但黑和白永遠都不是絕對的。為什么是黑?為什么是白?這些才是更重要的!
也許,咱們僅僅是說也許,也許等到我們歷經世事之后,才會明白“我們永遠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里”這個相對的道理!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