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安晚報)
轉自:新安晚報
![]()
張震拍到的中華秋沙鴨。
本報訊 11月2日下午,巢湖濕地鳥類生態攝影師張震在巢湖西泊圩,成功拍攝到一只雄性成年中華秋沙鴨的清晰照片。這種被稱作“鳥中大熊貓”的鳥類,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記者從巢湖生物資源調查團隊獲悉,這是時隔十年巢湖再次記錄到該珍稀物種——上一次是2015年12月7日,另一位濕地鳥類生態攝影師夏家振在南淝河大橋附近拍到過雌鳥。
中華秋沙鴨,雁形目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俗名:鱗脅秋沙鴨。其脅部特殊的鱗紋類似瓷器上描繪的云紋,美其名曰為“青花瓷”;雄鳥的黑色羽冠長而明顯,隨風飄散,還被稱為“黑頭發飄起來”;渾身上下無處不顯現出中國元素,因而是觀鳥愛好者心中的“國鴨”。中華秋沙鴨是東亞特有的珍稀鳥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被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一級保護,是能與大熊貓齊名的國寶。
中華秋沙鴨繁殖于西伯利亞東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部。雄鳥頭部黑色有光澤,背部黑白相間;雌鳥頭部銹褐色,背部灰色,兩側具獨特的黑白鱗狀紋。在山林河流岸邊的樹洞中筑巢,冬季遷徙至中國中部和南部的江河湖泊。
巢湖生物資源調查團隊鳥類專家虞磊向記者介紹,中華秋沙鴨在安徽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為冬候鳥,每年越冬期在11月-次年3月,安徽越冬鳥的數量估計有200多只。在包括巢湖在內的安徽其它地區則為旅鳥,僅在遷徙季節短暫停留或從空中過境。此次正是在巢湖水鳥遷徙通道上記錄到一只正在遷飛過境的雄性成鳥,由于中華秋沙
在巢湖記錄到其飛過實屬難得,同時印證了巢湖水鳥遷徙通道的重要性。
由于氣候原因,今年中華秋沙鴨10月底就開始抵達越冬地。10月27日,黃山地區中華秋沙鴨同步調查團隊已率先記錄到2只雄性成年中華秋沙鴨,10月29日,巢湖濕地鳥類生態攝影師黃濤在六安大別山也記錄到5只中華秋沙鴨。預計11月越冬期正式到來后,將會有更多美麗的國寶來安徽越冬。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許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