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棚的門簾一掀,一股濕熱的氣息裹著濃郁的菌香撲面而來。在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金橋鎮三臺村食用菌基地內,負責人黃開夢手里還沾著菌棚的潮氣,笑呵呵地掀簾引記者走進這個“聚寶棚”:“快來看!這‘樓上’(上層菇架)的豬肚菇肉頭厚實,‘樓下’(下層菇架)的長根菇模樣好看。從7月8日頭茬菇出來,咱這棚里就沒斷過收成!”
記者走近菇架,只見上層的豬肚菇朵大肉厚,挨挨擠擠,好不熱鬧;下層的長根菇更是惹人喜愛——棕褐色的菌蓋油亮亮地打著小傘,淺色的菌柄像一個個胖娃娃,正從土里探出圓滾滾的身子。這個占地約200平方米的大棚,在秋意漸濃的時節里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它為何能持續不斷地產出“財富”?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發現,答案就藏在“政產研”三方緊緊握在手中的三把“金鑰匙”里。
三方聯手,責任分明
“我們區里負責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市農業科學院提供核心技術指導;村集體負責具體落實,把技術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在菇棚旁的空地上,萬盛經開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苑勇向記者清晰地勾勒出這套高效的協作機制。他的身后,幾位村民正熟練地將新采摘的鮮菇分類、裝箱。
正在基地進行技術回訪的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創新團隊項目負責人韋靜宜介紹:“我們從實驗室帶來的不光是良種、良法,更要為村里配套良策。核心目標是:把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無縫對接到鄉親們的田間地頭,讓它真正生根發芽。”韋靜宜向記者介紹,項目團隊不僅成功馴化出更適合本地環境的“長根菇7號”新品種,還研發了以桑枝、木屑等農業廢棄物為主的高效基質配方,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三臺村黨支部書記余光陽剛從菇棚里巡檢出來,搓了搓手上的泥,對記者坦言:“我們村集體的角色最關鍵——專家教技術,區里給支持,我們就要把事干實在、干漂亮。農民最信的就是眼見為實,我們只有自己帶頭干成了、干好了,大家才會放心跟著干。”
一棚兩用,效益翻番
記者在棚內觀察到,這個大棚的設計格外“聰明”:根據兩種菇的生長習性,將喜暖的豬肚菇安排在“樓上”,而將耐涼的長根菇安置在“樓下”,讓它們各得其所。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空間利用,更是對設施農業‘光、溫、水、氣’等環境因素的精細化調控實踐。”韋靜宜解釋。此時,余光陽領著記者沿著一排排整齊的菇架邊走邊算起了一筆賬:“你看,一個菇棚同時種兩種菇,這7000個菌包不含糊,前兩茬就收了近1160公斤鮮菇,純收入實打實6000多元。空間一點沒增加,效益卻幾乎翻了一番,這筆賬老百姓算得最清楚。”
科技降溫,攻克難關
記者抬頭注意到,棚頂配置著雙層遮陽網和均勻噴霧的噴淋管道,墻上的溫度計清晰地顯示著28攝氏度。這與棚外“秋老虎”的余威形成鮮明對比。“重慶夏天動輒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是對菌菇生長的嚴峻考驗。攻克這一難題,就靠這套‘雙層遮陽+風機+噴淋’智能聯動系統。”韋靜宜指著棚內的設備詳細介紹。“它的核心設計理念是‘主動調控、低碳經濟’,用最低的能耗創造最適宜的生長環境。”韋靜宜回憶,7月連續高溫那幾天,棚外氣溫飆升到45攝氏度,棚內依然能穩定控制在30攝氏度左右,保證菌菇正常生長。
苑勇說:“這項技術的突破,讓食用菌夏季穩產高產不再是難題。從實際效果看,單個大棚一個生產周期的毛利能超過2萬元。按一畝地建兩個棚算,夏季一季的毛利就能達到4萬元,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調土”絕活,點土成金
除了三把“金鑰匙”,基地還有一手“調土”的絕活。黃開夢蹲下身,熟練地抓起一把蓬松的覆土,遞到記者手中:“你親手試試,這跟以前那種板結的泥土完全兩樣!”黃開夢所說的新配方,正是項目團隊研發的以無土栽培廢棄基質與谷殼按1∶1體積比混合的覆土材料。“土變‘輕’了,也更能存水了,菇待在里面舒坦,長得就格外歡實!這手絕活,讓我們的效益又提高了五成多。”
臨別時,余光陽攥著記者的手,語氣里滿是實在的歡喜:“這菇棚可不是只長菇,更把咱鄉親們的致富信心給‘孵’出來了。”走出棚外,秋風裹著田野的清爽吹在臉上,回頭望,透過被風掀起的門簾一角,隱約能看見菌架間,又有幾簇新菇頂著嫩白的菌柄冒了尖。(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俐)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