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能工巧匠的聚集地,也是技術創新的發源地。近年來,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團隊在梳理典籍文獻的基礎上,尋訪江南地區當代大國工匠及勞動模范,深入發掘工匠人才的共同特質,提煉出“多維復合的知識結構、好儒修文的文人修養、技術精湛的專業能力、精思擘畫的規劃能力、與時俱進的發展能力、執著專注的職業態度、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士匠互動的合作精神、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10項“江南工匠”人才特質,將其融入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探索“江南工匠”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分層培育
提高“江南工匠”培養成效
為培養學生的“江南工匠”特質,學校對全體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身上10項“江南工匠”人才特質的現有發展水平,按照優秀、良好和一般水平進行區分,實施分層培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對于優秀學生,采用工作室培養模式,每個工作室都根據學生的技能特長建立培養方向,并通過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向優秀“江南工匠”靠攏。對于良好學生,推進項目制教學模式,通過一系列綜合運用課程知識與技能的項目制作,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江南工匠”特質水平,使其成為技術能手。對于一般學生,則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針對學習痛點,結合學生的認知風格和現有水平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使其成為合格工匠。
“我們結合職業生涯認知理論,從興趣、自我效能感、結果預期等多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動力。”學校智能制造學院教師顧玉娥說,“專任教師和輔導員共同組成指導團隊,針對學生身上‘江南工匠’人才特質的不同發展水平,落實個性化、精準化指導。”
六聯六共
構建“江南工匠”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是完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由之路,培養現代‘江南工匠’需要落實于產教融合的各個環節。”學校智能制造學院副院長姚勝昶說。
學校所在的蘇州市吳江區是國家級電梯制造產業基地,德奧電梯有限公司是吳江區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制造企業之一。早在2014年,學校就與該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10年來,學校以電梯工程技術專業為骨干,帶動其他專業和系部,全方位鏈接市域重要產業,多元協同探索“江南工匠”人才培養。
學校創新產教融合建設機制,由產業園區所在地鎮政府、學校校企合作處、電梯行業協會共同發揮領導主體作用,由二級學院、龍頭企業、同行院校發揮建設主體作用,六方聯合共同建設校級現代產業學院、市域電梯產業產教融合體和全國電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三級協同育人平臺,形成產教融合協同效應。
基于“六聯”協同機制,“共同體”形成共創黨建品牌、共建品牌專業、共建實踐基地、共建課程教材、共建混編團隊、共研電梯技術的“六共”深度合作模式。“‘六聯六共’打造了優勢互補、多方共贏的聯合培養平臺,實現了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有效銜接。”蘇州德奧電梯有限公司技術部長王應說。
三進三化
探索“江南工匠”培養路徑
在學校報告廳,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徐維貴將自己從一名基層技術工人成長為新時代大國工匠的成長歷程和勵志故事娓娓道來,引發廣大師生的思考和共鳴。這是學校與吳江區總工會聯合主辦的“吳工大講堂——匠人到匠心,夢想在拼搏中啟航”活動,是“江南工匠進校園”的系列活動之一。
“‘江南工匠’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教學育人的各個環節,形成協同效應。”學校黨委書記臧其林說,學校開辟了“江南工匠”文化進校園的“三進”路徑——“江南工匠”案例進教材、“江南工匠”人才進課堂、“江蘇工匠館”和勞模精神教育實踐基地等進校園,在學校營造了濃厚的工匠文化氛圍。
通過開展系列“江南工匠”宣傳活動,將“江南工匠”人才特質“內化”為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實施學生技能競賽、項目制作、任務驅動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江南工匠”人才特質“轉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多形式的崗位實踐鍛煉,將“江南工匠”人才特質“外化”為學生的行動力。由此,學校從綜合素養、實踐能力、行動力三個維度,搭建起循序漸進、互為補充的“三化”“江南工匠”人才培養體系。
(作者系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4日 第06版
作者:徐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