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優美的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圖據“成都高新”微信公眾號
![]()
10月28日,《2024—2025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在北京發布,成都入選“2024—2025年度創新城市”。圖據成都發布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圖據“成都高新”微信公眾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芮雯
今年以來,成都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持續加速,以園區為載體、以產業為核心、以環境為保障的發展格局愈發清晰。
10月29日,賽迪顧問發布《2025年中國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公布了全國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單,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列全國園區百強第8名,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第42名且較去年提升3位,兩大園區更雙雙躋身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百強。
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后,是成都“立園滿園”行動催生的產業動能,是“五大攻堅”行動優化的營商環境,更是這座西部核心城市深化全球鏈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的生動實踐。
10月27日,成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822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陣地與主戰場,其堅實的科技創新基礎和產業集群優勢,正是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
賽迪顧問發布的《2025年中國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指出,做強優勢產業集群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趨勢,躋身百強榜單的成都兩大園區正是憑借先進制造業集群與中小企業特色集群的協同打造,實現了產業集聚度持續提升,上下游企業協作緊密,龍頭企業更以技術、創新優勢帶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智能制造轉型,成為位次躍升的核心動力。
在生物醫藥領域,成都的創新實力同樣凸顯。生物醫藥百強園區中,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排名第6,較去年提升1位。從區域發展特色來看,京津冀強于前沿技術突破與協同轉化,長三角主打源頭創新與數字賦能,珠三角藥械并舉突破關鍵領域,而成都則憑借鮮明的產業特色站穩第一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據藥智網統計,2016年至2024年,成都市藥品批準上市總數達637個(以品種計),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創新藥一線城市”的行業認可度持續提升。
良好發展態勢下,成都持續加碼政策支持。今年2月,《成都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印發,從藥械研發創新、臨床研究質效、產品臨床應用、企業發展壯大、產業生態構建5個方面推出25條舉措,為產業發展全面護航。例如,在藥械研發創新領域,對1類創新藥按完成臨床前研究、Ⅰ期至Ⅲ期臨床試驗階段,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700萬元獎勵(按各階段研發投入的20%核算);同時布局細胞與基因治療、腦科學與腦機接口、AI+生物醫藥、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
近期,國家醫保局開展真實世界數據支持藥品醫保綜合價值評價試點工作,成都作為先行地區納入其中,進一步為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拓寬路徑。
從“同質競爭”到“功能互補”園區特色營收劍指1.5萬億目標
成都已構建起“3+22+N”產業園區體系,即“3個國家級開發區+22個省級開發區+N個市級產業園區”。2025年,成都市經信局和市新經濟委聯合印發《成都市制造業特色產業園發展規劃(2025—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底,特色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5萬億元,特色產業集聚度達到80%以上,推動特色產業園成為更具行業顯示度和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2024年10月,成都啟動“立園滿園”行動以來,園區提質增效成果顯著:今年1至9月,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工業投資增速達18%,兩項關鍵指標均大幅領先全國。
發展目標上,成都錨定規模能級與綜合實力的雙重躍升。提出到2029年,全市力爭“千億級園區”達到21個、500億級及以上園區達到31個,實現“企業滿園”。
產業定位層面,“精準定位、特色發展”成為核心方向。園區發展不僅需要企業的物理集聚,更要促成產業的“化學反應”。
以成都3個國家級園區為例,分工定位明確清晰:成都高新區錨定“高”和“新”,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雙向發力;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陣地;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承擔著打造改革開放前沿高地的關鍵任務。三大園區各司其職、發揮優勢,為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建設持續注入動能。
即便是聚焦同一產業,不同區域也能走出差異化路徑。成都高新區和郫都區均布局影視產業,高新區依托數字技術深耕動畫特效,誕生了《哪吒》這樣的爆款作品;郫都區則借力四川傳媒學院的人才優勢,搭建專業影棚,重點發力真人電影與短劇,造就了《群星》等作品的亮眼表現,形成互補發展的生動格局。
其他園區也各具特色:金堂經開區依托通威、巴莫科技等龍頭企業,聚焦晶硅光伏、新型鋰電等低碳產業,綠色新材料產業集群加速成勢;青羊區少城國際文創谷則憑借豐富的文博與歷史文化資源,聚力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打好“融合牌”。
“五大攻堅”保駕護航持續構建良性發展生態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的營商環境。成都正以“五大攻堅”行動為抓手,通過精準服務、柔性執法、政策創新等舉措,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企業成長與經濟發展構建起良性生態。
“成都生態優園惠企會客廳”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載體。過去一年,該平臺累計服務企業1.6萬余家,協調解決環保訴求1400余個,切實將“生態賦能營商”的理念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成果。
在企業服務方面,成都精心打造“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服務品牌,成效日益凸顯。過去一年,通過線下“三進”(進園區、進企業、進車間)與線上“三聽”(聽訴求、聽建議、聽困難)相結合的方式,分層累計走訪服務企業14.54萬戶,收集企業訴求3.96萬件、解決訴求3.93萬件,辦結率高達99.24%,構建起高效閉環的問題響應機制,讓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服務溫度。
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如同豐沃土壤,為企業經營與項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撐。天府新區試點豁免“工業上樓”項目環評改革舉措,指導某基地園區對12棟工業樓宇開展整體環評,同一類型單個小微企業項目入駐不再單獨辦理環評,實現政府買單、企業免單的高效準入模式,預期可為入駐企業節省成本200萬元至400萬元。此類創新舉措,有效降低了企業落地成本,加速了項目推進節奏。
執法方式的優化升級,更顯營商環境的“溫度”。今年以來,成都市兩次動態調整《成都市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企業名單》,調整頻率從一年一次提升至一年兩次,正面清單企業數量由去年的200余家增至1899家。對正面清單內企業,原則上以非現場執法為主,實現“無事不擾”。同時,堅持包容審慎執法,今年已實施從輕、減輕處罰98件,不予處罰246件。這種“放大尺、縮范圍、提溫度”的執法實踐,成為成都深化柔性執法的生動注腳。
從單個項目的加速落地到產業集群的能級躍升,成都以“立園滿園”行動為支點,持續破解環境質量改善與經濟發展的協同難題。在全國城市競爭賽道上,成都正以生態賦能的獨特路徑,不斷夯實產業、服務與環境優勢,將綠色動能轉化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硬核支撐,為現代化城市高質量發展書寫出極具示范價值的“成都答卷”。 10月28日,《2024—2025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報告》在北京發布,成都入選“2024—2025年度創新城市”。圖據成都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