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四千,房價一萬!這三座城市正在逼走年輕人?
房價收入比高達10.0,意味著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買得起房,而當這個數字與三四千的月薪碰撞時,年輕人的去留成了難題。
![]()
“我每個月工資4000,可這里的房價一平就要一兩萬,不吃不喝三個月才能買一平米。”一位剛從某二線城市辭職的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不是我不努力,是現實太殘酷。”
這條帖子底下,竟有數千條表示有相似經歷的評論。
2025年8月,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一組數據揭示了這一矛盾的深度:2025年上半年,中國百城房價收入比為10.0,雖然較2019年下降了近三成,但仍遠高于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
![]()
而這房價收入比,實際便是房屋總價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是衡量購房壓力的重要指標。根據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2025年8月的最新報告,2025年上半年全國百城房價收入比為10.0。
換句話說,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0年才能在這些城市買得起一套房子。
這一數據自2019年以來逐年下滑,較2019年下降26.8%,但與國際上公認的3-6的合理區間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
而各線城市間的房價收入比也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差異。一線城市為25.4,二線城市為10.5,而三四線城市為7.4。
從區域來看,海峽經濟圈、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圈成為國內居民購房壓力最大的三個區域,房價收入比分別高達15.1、13.9和10.8。
相比之下,中部城市、西北城市和西南城市的購房壓力較小,房價收入比分別為7.1、7.5和7.7。
![]()
那既然各區域存在差距,那到底哪三個城市遭人戲謔“難留住”年輕人安家?
首先便是三亞,旅游天堂的居住困境。
陽光、沙灘、海浪,三亞擁有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自然環境,但這座旅游城市正面臨著嚴峻的“留人難”問題。
![]()
“在這里工作,月薪普遍四五千,但房價卻動輒每平兩三萬。”一位本地年輕人無奈地說,“別說買房了,連租房都壓力山大。”
而三亞的困境在于其特殊的經濟結構。作為國際旅游城市,三亞的房地產市場很大程度上面向外來投資客和度假需求,而非本地居民。
2025年初的數據顯示,三亞的房價收入比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本地年輕人要靠自己在三亞買房,幾乎是天方夜譚。
![]()
而這種情況導致許多海南籍的年輕人寧愿在一線城市打拼,也不愿回到家鄉。畢竟,在一線城市,至少工資水平能與房價進行一番搏斗。
這緊跟便是 鄭州,屬于新一線城市的房價困局。
作為全國的交通樞紐和人口大省河南的省會,鄭州也赫然位列“難留人”城市榜單。
![]()
“在鄭州,就算你是碩士畢業,也可能只能找到月薪3500元的工作。”一位在鄭州工作了3年的年輕人苦笑道,“這樣的收入,面對動輒每平一兩萬的房價,簡直絕望。”
鄭州的困境代表了許多快速發展中的新一線城市的現狀——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產業結構未能及時升級,導致工資水平跟不上房價上漲。
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二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為10.5,雖然低于一線城市,但仍然遠超合理水平。
![]()
而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其房價收入比甚至高于二線城市平均水平。
鄭州的“留人難”問題還與其龐大的人才基數有關。河南是著名的高考大省,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接近百萬。
這些畢業生自然首選省會鄭州就業,但鄭州缺乏足夠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導致人才市場供需失衡。
![]()
一個崗位幾十個人搶,雇主自然不愿意提高薪資。
而這緊跟便是廈門,美麗海島的居住挑戰。
“一線房價、二線經濟、三線收入”,這句網絡流傳的評價,尖銳地指出了廈門的困境。
![]()
根據2025年8月的數據,廈門的二手房均價依然維持在每平兩三萬元的高位,而當地的平均工資卻只有3800元左右。
而有報告顯示,廈門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群體占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廈門房價高企的原因與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有關。作為海島城市,廈門陸地面積有限,僅1700平方公里左右。
![]()
加之旅游業發達,大量土地被規劃為商業用地,住宅用地供應嚴重不足,導致房價居高不下。
“廈門的房子很多時候不是給本地人買的。”一位房地產中介坦言,“很多福建的經商人士來這里買房,既為了度假,也為了投資。”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廈門的產業結構難以提供高薪崗位。旅游業和傳統外貿業雖然發達,但薪資上限有限,缺乏高精尖技術產業支撐高收入崗位。
![]()
只得說高房價帶來的不僅是購房壓力,更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每個月發了工資,交完房租,再算上各種開銷,基本上剩不下什么錢。”一位剛從上海離職的90后女生感嘆,“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永動機,不停地工作,卻看不到未來。”
而這種情況并非個例。在高房價城市,租金也水漲船高。
![]()
2025年初的數據顯示,一些熱點城市的平均月租金已超過4000元,而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約為8000-10000元,租金占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除了居住成本,長時間通勤也是個大問題。2024年的城市通勤調查顯示,一些大城市的平均單程通勤時間超過50分鐘,甚至高達67分鐘。
有研究表明,每天單程通勤超過45分鐘的人群,抑郁風險比通勤時間短的人群高出33%。
![]()
而工作壓力過大同樣是大城市“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在這些經濟發達城市,企業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自然會傳導給員工。
一項2024年的職場調查顯示,在這些城市工作的白領中,平均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的比例達到65%,遠高于二三線城市的45%。
所以面對人才流失的挑戰,這些城市也在積極采取措施。例如,一些城市推出了一系列人才住房政策,為符合條件的年輕人提供租金補貼。
![]()
其他城市則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優化城市交通網絡,試圖減輕年輕人的生活壓力。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措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根據202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一些城市的人才凈流出趨勢仍在持續,只是速度有所放緩。
與此同時,一批二線城市正憑借更宜居的環境和政策支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都、西安、武漢、長沙和重慶成為2024年人才凈流入最多的五座城市。
![]()
而生活節奏更慢,壓力小多了成為他們的首選。
此外隨著遠程辦公技術的發展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地域對工作的限制也在逐漸減弱。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受員工遠程或混合辦公的模式,這為年輕人選擇更適合自己生活的城市提供了可能。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已有8成城市房價收入比落入0-10區間,但離國際合理的3-6區間仍有距離。
![]()
只得說,面對如今現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用腳投票,選擇離開那些“房價高、工資低”的城市,轉而尋找工作與生活更平衡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