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的凌晨,風真硬啊!”警衛員縮著脖子,小聲感嘆。站在烏魯木齊新落成的機場外,年近古稀的王恩茂只是輕輕點頭:“越硬越好,邊疆就得靠硬骨頭。”對話短短幾句,卻把他和新疆重新連在了一起。
追溯這位老兵的履歷,先得從1949年的黃沙說起。那年初秋,第一野戰軍結束西北大會戰,彭德懷將奪取新疆的艱巨任務交給王震、郭鵬等人。兵力緊張,運輸困難,王恩茂臨危受命,帶著第二軍翻越祁連,挺進南疆。千里行軍,白天風沙撲面,夜里爬雪嶺,隨行干部分批高原反應倒下,只剩不到一半人馬抵達喀什。有人說“這仗沒開打人就打沒了”,王恩茂回一句:“腳到了,旗就到了。”
其實在這之前,他已與王震并肩多年。早在紅六軍團時期,他負責軍團政治部文件,卻天天扛著槍跑前線,王震笑他“秘書長不像秘書長”。抗日后期,兩人又在359旅南下,挺進粵湘贛。習慣了流動作戰的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狀況并不陌生,這一點后來派上了大用場。
![]()
進疆穩住局面后,1952年王震奉調回京,中央拍板讓王恩茂“獨挑大梁”。自此,他頂著新疆地方黨委副書記的名頭,實際主持自治區籌備,兼顧軍區和建工部隊。1955年授銜,中將一枚,隨之疊加的卻是更多擔子:新疆軍區司令員、政委,自治區第一書記,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書記,自治區政協主席……黨政軍兵團一肩挑,放眼當時的將領序列極為罕見。
成績擺在那里:屯墾戍邊、開荒修渠、疏勒河引水、棉田成帶,兵團模式從試驗走向定型;另一方面,他設立民族干部學校,推行干部本土化,幾個關鍵民族地區的干群矛盾被很快化解。不得不說,這套組合拳在五十年代的西北算得上新鮮事物。
然而政治逆風來得比戈壁風沙還快。1966年后,他被扣上“搞山頭”帽子,1969年下放長辛店二七車輛廠。三班倒、扛鋼軌、抬機件,干的都是最累活。廠里年輕人不知他底細,背后議論:“老頭子力氣不小,可脾氣犟。”他聽見了,什么也沒說,只是晚上洗完衣服一個人捧書抄毛選。
![]()
1971年秋,局勢驟變,他被調到安徽蕪湖地區任副書記。官職聽上去不低,實際跟過去差了好幾個臺階,手下干部對這位“空降兵”敬而遠之。工作打不開局面,他干脆跑遍鄉鎮,當面解釋政策。依舊有人冷嘲熱諷,他笑道:“合不合拍先試幾曲。”
1975年盛夏,廖漢生自南京赴合肥途中路過蕪湖,特地召集地委干部座談:“老王是老戰友,干事有分寸,各位要支持。”一席話算是替他撐了腰,但事情真轉彎卻是另一樁——他直接寫信給毛主席,信只有一句主旨:請求分配戰斗崗位。很快,南京軍區通知到位,任副政委。
復出后的積蓄期沒用太久。1977年,他奔赴吉林出任省委第一書記。黑土地需要從頭再來,他復制了兵團經驗,倡導“大機械、大農場”模式,短短三年,糧食年產量先后跨越一百億斤關口。外界評價“干活像新疆速度,作風卻更細膩”。
![]()
1981年初,新疆局勢因邊境摩擦和內地移民糾紛陷入緊張,中央點名王恩茂。“身體行嗎?”組織部門詢問。他擺手:“人老骨頭熟。”就這樣,他又一次踏上西行列車。到崗不到三個月,自治區黨委班子重組完畢,兵團重新整訓,軍區統一指揮鏈恢復,最可貴的是,各族干部代表會下鄉巡回宣講,民心漸穩。
了解他的人都說,王恩茂的殺手锏不是強硬,而是熟門熟路。哪個團場缺水,哪條公路塌方,他張口就能數出樁樁細節。基層干部問秘方,他只留下一句話:“有人情味,就有向心力。”
從被視為“封疆大吏”到落差巨大的地委副書記,再到暮年重掌新疆,他的履歷像一條折線——高峰、谷底、再高峰。折線之間藏著時代起伏,也藏著個人韌性。歷史資料里那串職務名稱看似耀眼,真正決定他命運走向的,或許只是當年那句不起眼的承諾:“腳到了,旗就到了。” ?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