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荷蘭政府突然宣布,暫停向中國東莞工廠供應晶圓。這項決定,原本以為只會在中荷之間掀起波瀾,沒想到,最先慌了神的卻是歐美的汽車巨頭。像奔馳、寶馬、大眾這些一向高傲的歐洲車企,突然開始全球囤貨行動,有的芯片價格甚至飆漲了10倍。
中國這邊呢?并沒有慌亂,高調回擊、迅速部署、主動反制,一套組合拳打得荷蘭自己反倒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荷蘭為什么會突然出手?這場芯片風波背后,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地緣博弈?難道是美國在背后操盤?中國這次能否徹底頂住壓力?
![]()
10月,安世半導體宣布實現零負債。這家五年前還被認為是“爛攤子”的企業,在中國資本全面接手后,不僅扭虧為盈,還成為全球功率半導體領域的關鍵節點。年出貨量超過5000億顆,全球市占率超過三成,尤其在車規級芯片上幾乎難以替代。
這本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成功布局歐洲市場的典范案例。然而到了2025年9月底,荷蘭政府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強行接管安世總部,凍結其全球資產,并罷免中國籍CEO張學政。
![]()
這一招,實在過于突然。外界一度以為是企業管理出了問題,但隨后曝光的細節才讓人看清——這不是商業爭端,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壓制。
荷蘭使用的是一項1952年的冷戰時期法律——《商品供應法》。這種法律早已多年未動,如今卻專門拿來對付中國的合法并購,明顯是受到了美國“穿透性規則”的啟發和推動。
所謂穿透性規則,就是只要企業中有中國背景,哪怕只占一部分股份,美國都要干預。而這次,荷蘭顯然是“學以致用”。
![]()
10月4日,中國商務部迅速反制,宣布對安世中國實施出口管制。這一決定切斷了荷蘭總部對中國產品的調配權,東莞工廠占據安世全球70%的產能,這下荷蘭總部反而被“反鎖”了。
10月19日,安世中國宣布獨立運營,全面切斷與荷蘭總部的系統連接,并要求全球客戶轉用人民幣結算。這等于徹底去荷蘭化。
![]()
就在外界以為事情告一段落時,荷蘭突然在10月26日展開“復仇”行動,宣布中止晶圓供應。晶圓,是芯片的“毛坯”。沒有晶圓,就沒有后續的封裝、測試,也就生產不出芯片。東莞工廠的晶圓中,有70%來自荷蘭,這次斷供,幾乎是釜底抽薪。
安世中國隨即回應稱,目前有庫存可支撐至年底,并且已經啟動國產晶圓驗證流程。更關鍵的是,他們還“攤牌”了:荷蘭總部欠東莞工廠10億元人民幣貨款。
![]()
這筆錢,不是小數目。而且早在斷供之前,荷蘭方面就從未說明為何不支付這筆賬款。現在反過頭來用“未付款”作為斷供理由,中方一句話就把荷蘭的說辭打得粉碎。11月2日凌晨,安世中國發布公開聲明,明確庫存情況,強調持續供貨穩定性。這一消息一出,歐美市場反而更亂了。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發出警告:當前庫存只能維持三周。如果斷供持續超過四周,將造成超過2億顆芯片的缺口。奔馳、寶馬、大眾緊急成立應急工作組,部分芯片價格一夜漲了10倍。
![]()
最緊張的不是中國工廠,而是歐洲車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安世半導體的產品雖然基礎,但正是汽車芯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輛車上往往要用上幾百顆安世芯片,尤其是車規級功率半導體,別家根本沒有那么全的替代方案。
與此同時,中國的反擊也沒有停下。稀土出口方面,中國已經對荷蘭實施有針對性的限制,尤其是釹鐵硼材料。這類材料是光刻機制造的必備資源,ASML雖有技術,但如果稀土斷供,它的設備也運轉不起來。
![]()
中方并未選擇全面封鎖,而是推出“豁免機制”:允許歐美企業如果有真實采購需求,可以直接向中國申請供應。這一招,既穩定全球市場,也把道德高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事實上,安世事件的背后,真正操盤手是美國。在美國近期擴大對華技術出口管制的背景下,聞泰科技正好踩中“技術占比50%以上”的紅線,荷蘭不過是“帶頭響應”的那一個。
荷蘭的“硬剛”也讓自己陷入了泥潭。荷蘭國內媒體早已開始反思,《金融日報》批評政府“用過時法律綁架現代企業”,《新鹿特丹商報》更是直言“荷蘭正在失去全球信譽”。
![]()
11月初,荷蘭議會完成新一輪選舉,執政聯盟全線洗牌。擔任“看守首相”的斯霍夫即將下臺,他任內的兩大“政績”——援助烏克蘭和對華強硬,都沒有換來回報。
六六民主黨贏得組閣權,領袖羅布·耶滕即將提名組閣協調人準備籌建新政府。這場政治變局,背后正是民意對當前政府盲目親美路線的否定。
![]()
安世事件,也成為這場政治地震的導火索之一。中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采取激烈手段,卻步步為營,從法律、貿易、外交三個層面打出了最合適的反制組合。不僅守住了安世中國,還讓全球市場看清了誰在破壞供應鏈的穩定。
更重要的是,中國晶圓國產化率正在快速提升,從2022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5%。雖然高端晶圓仍存在短板,但在國家大基金支持下,國產替代正在加速推進。
![]()
東莞工廠已經啟動國產晶圓驗證,目標是在2026年徹底實現無縫替代。這意味著,再過一年,中國將完全不依賴荷蘭的晶圓供應。荷蘭,除了一個“被打臉”的名聲,什么也沒撈著。
如今,全球芯片供應鏈正在重構。誰堅持開放,誰就能贏得未來。而那些妄圖用行政手段打壓對手、操控市場規則的國家,終將為自己的短視買單。整件事情還未結束,但勝負的天平已經悄悄傾斜。歐美企業急了,是因為他們明白,真正掌握芯片命脈的那一方,已經不再是他們自己。
![]()
荷蘭斷供晶圓試圖卡住中國芯片脖子,結果卻被中國反制得寸步難行。歐美企業才是斷供的最大受害者,而中國不僅穩住了供應鏈,還推動了國產替代的加速。全球芯片格局正在改變,未來一定屬于掌握主動權的中國。
信息來源:
[1]荷蘭“強搶”中資半導體企業引發芯片斷供,美歐日車企無一幸免 觀察者網
[2]智能早報丨安世中國反擊荷蘭斷供;9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7.63萬套 觀察者網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