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兩架美制UH-60“黑鷹”直升機低空掠過烏克蘭紅軍城西北郊外,11名烏克蘭特種兵接連跳下飛機、準備作戰。然而幾分鐘后,全員陣亡,連陣型都沒擺好。這不是電影橋段,而是在頓巴斯前線真實上演的悲劇。
這場行動的現場畫面很快被俄軍上傳至網絡,連俄軍士兵都在視頻中笑出了聲。到底是戰術失誤,還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政治作秀?這11名特種兵究竟是誰?他們的任務又是什么?這兩個疑問,就像直升機殘骸一樣,落在了國際輿論的聚光燈下。5公里外的敵區,烏軍為何敢貿然空降?
![]()
紅軍城,烏克蘭稱之為波克羅夫斯克,是頓巴斯東部的交通命脈。兩條鐵路干線從這里穿過,還是烏克蘭東線最大的后勤補給樞紐。它的位置決定了戰略意義,誰拿下紅軍城,誰就能掌控頓巴斯的作戰節奏。
從去年8月開始,這座城市成為烏俄雙方反復爭奪的焦點。截至11月2日,俄軍已經控制了這座城市60%的區域,包括東南鐵路樞紐、米爾諾赫拉德東部和部分西部城區。
![]()
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報告,已經形成三面包圍態勢。烏軍僅剩的控制區域集中在城市北部和西部,而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后一條補給公路只剩1.25公里就將被徹底切斷。
烏克蘭方面派出的援軍規模達到1.6萬人,主力是國民警衛隊第31第涅伯旅和第28基輔旅,裝備了260多輛裝甲車和160余門火炮。但面對紅軍城周邊10萬人規模的俄軍包圍網,兵力對比已經達到1:8。即便烏軍拼盡全力,也只能依靠堅固陣地,層層阻擊。
![]()
烏克蘭高層此時決定派出精銳特種小隊空降支援,看似“破釜沉舟”,實則是在無人機密布的前線玩命。11人,2架“黑鷹”,任務未明,結果卻注定。
11月1日凌晨,兩架黑鷹直升機低空飛行至波克羅夫斯克西部邊緣,距離市中心僅約3.5到5公里,坐標明確——48.296650°N,37.133167°E。這是俄軍設下重重“無人機陷阱”的核心區域。
![]()
直升機剛剛進入視野,就被俄軍的“海鷹-10”高空偵察無人機捕捉。特種兵剛跳機,FPV自殺式無人機便如蜜蜂般撲面而來。在不足10分鐘內,這支號稱北約親傳弟子的精英小隊被炸得尸骨無存,黑鷹迅速升空逃離,連尸體都未能帶走。
視頻顯示,有士兵還沒解開安全帶就中彈,有人剛跑兩步就被精準鎖定。這一切都被俄軍士兵用穿越機全程記錄,并發布至社交平臺,瞬間引爆全球輿論。精英部隊為何成了“送外賣”?
![]()
烏克蘭官方的說法是,這次行動旨在反擊俄軍滲透、保衛關鍵補給線。但這段解釋連烏克蘭網友都難以信服。11個人如何反擊三面包圍的俄軍?又如何守住即將被切斷的補給線?外界更傾向于認為,這支小隊的任務是撤離某位重要人士,或嘗試進行一次點對點的滲透。
有消息稱,該小隊由烏克蘭軍事情報局從基輔抽調,局長布達諾夫親自協調任務。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些人是北約背景的雇傭兵,執行高風險“外包任務”。兩種說法都未被證實,但都指向一個核心:這不是常規作戰,而是一場高度政治化的軍事行動。
![]()
北約訓練體系,為何在戰場上無用武之地?這批特種兵受過完整的北約培訓,熟練掌握“直升機快速插入、打了就撤”的戰術模式。他們曾在德國、立陶宛接受英加教官的系統訓練,被稱作“能改變戰局的精銳力量”。但問題是,這些戰術并不適用于如今的紅軍城。
俄軍不再是2022年初的“烏合之眾”,他們已掌握體系化作戰。從高空偵察到低空巡邏,從電子干擾到FPV打擊,構建了一整套偵察-打擊閉環系統。烏軍沒有制空權,也沒有電子戰掩護,黑鷹直升機成了懸空靶子,特種兵成了活靶。美制裝備,碰上低成本無人機,結果不堪一擊。
![]()
這次行動,被稱為“用800萬美元的黑鷹直升機,打出了竹蜻蜓的效果”。俄軍用幾千美元的FPV無人機,將先進武器擊得粉碎。無人機變成了現代戰場的“空中地雷”,而烏軍還在玩好萊塢式的突襲劇情。
北約一向自詡訓練體系完整、戰術先進,但現實已將這套理論打得七零八落。去年烏軍突襲俄羅斯別爾哥羅德的行動亦是如此,制造了輿論話題,但對戰局毫無幫助,反而嚴重消耗了精銳兵力和防線部署。
![]()
烏軍的每一次“表演式作戰”,都在削弱自身的實際戰斗力。這次紅軍城空突,不但沒有改變戰局,還再次暴露出烏軍的致命短板——戰場情報薄弱、戰術脫節、缺乏后續支援。
俄軍的打法,早已從拼刺刀變成了“溫水煮青蛙”。他們派出40人以內的小單位,攜帶三四天口糧和無人機,深入烏軍陣地空隙,扎根不動。外圍部隊則切斷補給,逐步推進。這種打法不冒進、不炫技,卻步步蠶食。
![]()
烏軍方面,依賴西方裝備、大搞政治表演,卻忽視了現代戰爭真正的本質——體系對抗。北約的“戰術輸送帶”,正在將烏軍推向更大災難。
本次任務的失敗,其實早有征兆。俄軍早已在紅軍城部署高密度無人機網,連野貓都難以穿過。而烏軍卻將直升機降落點選在FPV無人機最密集區域,沒有清理著陸場、沒有電子干擾、沒有地面接應,就像明火執仗地走進陷阱。
![]()
從去年烏軍在哈爾科夫反攻失利,到這次特種小隊團滅,烏軍陷入了“守不住也攻不動”的戰略困局。兵力分散、后勤緊張、士氣低落,已經成為困擾基輔的全線問題。
更嚴重的是,這種“精英突襲”一旦成為慣性操作,會直接打擊前線士兵的信心。基層指揮官會擔心被政治表演犧牲戰術,普通士兵會懷疑自己的命是否只是為了拍宣傳片。甚至西方援助方,也會開始重新評估烏軍的作戰能力。
![]()
如今俄軍繼續擴大在紅軍城的控制范圍,逐步推進至季米特洛夫地區。烏軍的突圍嘗試每天都在失敗,11月2日當天就有9次嘗試被擊退。而烏克蘭總參謀部仍在對外宣稱“擊退俄軍36次攻擊”,用嘴硬掩蓋戰場上的被動。
從特種兵的全軍覆沒,到紅軍城的逐步失控,這場戰爭的實質已經清晰無比。烏克蘭過度依賴北約,不僅沒有建立起自己的作戰體系,反而在“精英幻想”中不斷自我消耗。而北約的培訓體系,也暴露出嚴重的“水土不服”。
![]()
現代戰爭并不迷信裝備和精英,而是講求信息、協同、體系。烏克蘭若仍沉迷于“黑鷹突襲”這樣的政治秀,只會讓更多的精銳部隊,被困在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中。戰爭拼的是體系,不是表演。烏軍這次空突紅軍城,不是一次反擊,而是一場災難。
信息來源:
[1]俄國防部稱在紅軍城擊潰一支烏克蘭特種部隊,“11名人員均被擊斃” 環球網
[2]烏向紅軍城部署特種部隊,俄軍宣布挫敗 京報網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