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投降后三年斃命,趙?降元卻活了四十七年。
相似的亡國命運,截然不同的結局。
決定生死的,從來不是降君本人,而是征服者手里那桿看不見的秤。
![]()
征服者的算盤
975年冬天,南唐都城金陵被攻破。
李煜穿著素服出城投降,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違命侯",押往開封軟禁。那一年,李煜33歲。
![]()
次年正月,趙匡胤暴斃,弟弟趙光義繼位。這個皇位來得蹊蹺——史稱"燭影斧聲"。
趙光義急需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降王們成了最礙眼的存在。
李煜被改封"隴西公",住在賜第里,每日提心吊膽。
開封城中,一場針對降王的清洗悄然展開。
后蜀孟昶早在965年就投降宋太祖,待遇優厚。
可趙光義即位后第二年,孟昶突然暴斃,年僅47歲,長子孟玄喆,也在趙光義朝離奇死去。
南漢劉鋹更慘。979年,趙光義設宴,劉鋹極盡諂媚。
宴席上趙光義笑得前仰后合,轉年劉鋹就死了,年僅39歲。
吳越錢俶、北漢劉繼元,一個個接連暴斃。而且每次降王暴死前,都有趙光義派出的使者到訪。
![]()
歷史不信巧合,趙光義的心思很簡單:斬草除根。
降王活著,就是舊政權的符號,尤其李煜這種文采斐然的,更容易成為江南百姓的精神寄托。
300多年后,1276年。
6歲的趙?被元軍押往大都,向元世祖忽必烈投降。
忽必烈的態度完全不同。
封趙?為瀛國公,賜府邸,給俸祿。
1288年,忽必烈賞給19歲的趙?一大筆錢,讓其去西藏薩迦寺出家。
忽必烈很清楚:元朝天下是馬背上打下來的,正統性無需證明。
一個6歲就投降的孩子,根本構不成威脅。送去西藏學佛,既保全其性命,又讓其遠離政治中心。
![]()
兩個征服者,兩種心態。
趙匡胤兄終弟及,帝位本就存疑,趙光義必須用鮮血證明自己。
忽必烈是蒙古大汗正統繼承人,征服天下理所當然,無需殺降君立威。
李煜的命運,在趙光義即位那一刻就注定了。
![]()
才華的歧路
開封的日子,李煜過得像行尸走肉。
住在賜第里,名義上有俸祿,實際上形同囚徒。痛苦無處宣泄,只能訴諸筆端。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江南百姓暗地里傳抄,酒肆茶樓里歌女傳唱。李煜成了亡國之痛的代言人。
![]()
趙光義聽到這些詞,臉色鐵青。
手下人勸:"主公,李煜的詞在江南影響太大。"
趙光義冷笑:"他要把作詞的功夫用在治國上,豈能成為朕的階下囚?"
話雖如此,心里的刺越扎越深。文學才華這東西,趙光義永遠比不過。每一首流傳的詞,都是對新王朝統治合法性的質疑。
978年,徐鉉奉命探訪李煜。
兩人見面,相持大哭。沉默良久,李煜突然長嘆:"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
這話要命了,潘佑、李平是南唐大將,力主抗宋,被李煜賜死。
![]()
現在說后悔,等于在說:早知如此,當初就該拼死抵抗。
趙光義得知后暴怒,七夕那天,李煜42歲生日,趙光義賜下一壺御酒。
李煜喝完,全身抽搐,頭足相接,死狀凄慘。
牽機藥,馬錢子制成,毒性極強。中毒者肌肉痙攣,身體蜷成弓狀,像織布機牽引時的形狀。
詞帝的才華,最終成了催命符。
![]()
趙?的選擇完全相反,1288年,18歲的趙?接到命令:去西藏出家,從此,皇帝成了和尚。
薩迦寺在雪域高原,遠離中原,趙?剃度后法號"合尊",埋頭鉆研佛法。
藏文,一個字一個字地學,佛經,一卷一卷地翻譯。
幾年后,這個漢族少年竟成了藏傳佛教界的翻譯大家。
《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這些深奧的佛學典籍,都由其譯成藏文。
薩迦寺尊稱其為"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
![]()
身份變了,威脅就消失了。
元朝統治者重視藏傳佛教,忽必烈的國師八思巴就是薩迦派,趙?在薩迦寺翻譯經文,反而成了有用之人。
沒人會殺一個對佛法有貢獻的高僧。
![]()
文網的松緊
宋太宗時期,降王死得像約好的。
978年李煜被毒殺,980年劉鋹暴斃,988年錢俶暴死,991年劉繼元"診視后卒"。
像是一份清除名單在按部就班執行,降王的兒子們也沒逃過。
![]()
后蜀孟昶的長子孟玄喆,南唐李煜的長子李仲寓,吳越錢俶的長子錢惟溶,全部死在宋太宗治下。
宋朝有傳統,北宋元豐二年,蘇軾因詩文被彈劾,史稱"烏臺詩案"。
幸虧宋神宗法外開恩,蘇軾被貶黃州。
宋太宗對降王的清除更隱秘。不是公開處死,是派使者"探病""賜藥",制造"病逝"假象。
比明殺更陰險的,是暗殺后偽裝成善終。
![]()
元朝完全不同。
梁棟是南宋遺民,寫詩被人告發"謗訕朝廷,有思宋之心"。押往大都審訊,梁棟堅決不服。
禮部最后判決:"詩人吟詠情性,不可誣以謗訕。倘使是謗訕,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無罪釋放,蒙古人的邏輯簡單粗暴:我打下天下,憑的是真刀真槍,怕你幾句詩文?
黃謙之在鹽官縣當教諭,過年寫春聯諷刺元朝公文翻譯得生硬粗俗,被人告發。處罰?免職而已。
![]()
《蒙古秘史》里記載蒙古貴族那些不光彩的事:為爭食物父子相殘,困難時期遺棄老幼。
蒙古人不在乎。他們的《史集》《世界征服者史》里,連屠城的細節都寫得清清楚楚,照樣不禁。
征服者的文化自信,來自武力上的絕對優勢。
趙光義不敢讓降王活著,因為帝位本就有污點,需要用降王的死證明自己夠強。
忽必烈不怕降君作詩,因為蒙古鐵騎征服天下,合法性無需他人認證。
![]()
文網松緊,背后是統治者內心的恐懼程度。
宋太宗恐懼,所以必須殺;忽必烈自信,所以可以容。
李煜生在文網收緊的年代,趙?活在文化寬松的朝代。
![]()
偶然與必然
1323年,53歲的趙?提筆寫了首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短短二十字,藏著半生哀思。
有人把詩送到大都,元英宗看后勃然大怒:"謀逆!"
![]()
詔令傳到西藏,趙?被賜死,活了47年,最終還是死在一首詩上。
藏文史料《紅史》記載:
"至格堅皇帝之時,殺之,出白血焉。"
"出白血"是佛教用語,表示冤,藏族史學家認為,趙?之死極其冤枉。
元英宗是個暴君,1321年,御史觀音保、鎖咬兒哈的迷失勸諫佛寺建設工程太耗民力。
奸臣挑撥說他們"訕上",英宗下令處死。
![]()
同年,藝人史騾兒表演時唱詞有"酒神仙",英宗醉后認為諷刺自己,當場賜死。
酒醒后英宗后悔了,罵自己:"騾兒以酒諷我,我卻醉殺了他。"
趙?的運氣,就是遇到這么個皇帝。
如果不是元英宗這個"另類",趙?本可善終。
元朝立國九十多年,基本無文字獄。唯獨英宗在位五年,殺了好幾個因言獲罪的人。
![]()
趙?死后兩年,元英宗在南坡政變中被殺。
歷史給開了個黑色幽默的玩笑。
兩個降君,兩種命運。
李煜投降三年被殺,死于必然。
趙光義奪位后急需立威,降王成了祭旗的犧牲品。
生死之間,個人能做的太少。
李煜寫詞抒懷,加速了死亡。趙?埋頭翻譯佛經,延長了生命。
![]()
可本質上,決定命運的從來不是降君本人。
統治者的心態,才是那把懸在頭頂的劍。
歷史就是這樣荒誕:李煜做什么都是錯,趙?做什么都能活,直到遇見那個不該遇見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