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的李佳琦:李煜的艷詞里,藏著我們不敢承認的“情緒失序”
文|周忠應
“情緒穩定”不是最高境界,“情緒自由”才是
![]()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朋友圈里歲月靜好,深夜卻在被窩里默默流淚;
會議上侃侃而談,回家后連一句話都不想說;
明明累到崩潰,卻還在群里回一個“哈哈哈”。
我們活得越來越“體面”,情緒卻越來越“失語”。
一千多年前,李煜筆下的女子還能“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敢撒嬌、敢醉酒、敢把情緒潑灑成詩。
而今天的我們,連崩潰都要挑時間、選場合、打碼發朋友圈。
這不是成熟,這是情緒的自我流放。
我不教你怎么“穩定情緒”,而是邀請你——
重新學會失控,重新做回一個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人。
一、李煜的“艷詞”,照見現代人的情緒廢墟
五代十國,南唐后主李煜寫下《一斛珠》:“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這詞,寫的是歌女對情郎的嬌嗔、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看似香艷,實則是一場情緒的徹底釋放。
今天的我們,卻連“唾一口”的勇氣都沒有。
我們被“情緒穩定”綁架,被“成熟理性”規訓。職場上不能哭,社交中不能怒,深夜刷手機時不敢承認自己只是在逃避空虛。我們活得體面,卻活得壓抑;我們高效自律,卻內心荒蕪。
李煜筆下的女子,敢在愛人面前撒嬌、醉酒、弄臟羅袖、斜倚繡床——她的情緒是流動的、真實的、有溫度的。而我們呢?情緒被壓縮成一條條朋友圈文案,被算法分類為“焦慮”“抑郁”“內耗”標簽,最終淪為平臺流量的燃料。
李煜的艷詞,不是風月,而是情緒自由的宣言。
二、現代人的情緒困境:我們都在“假裝過得很好”
2024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顯示:超過60%的年輕人存在情緒調節障礙,但其中近80%選擇“自我消化”或“假裝沒事”。
我們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敢表達。
職場中,你說“我累了”,會被視為“抗壓能力差”;
家庭里,你說“我難過”,會被勸“別想太多”;
親密關系中,你說“我需要你”,反而被說“太黏人”。
于是,我們學會了“表演情緒”:朋友圈曬咖啡配書,配文“歲月靜好”;實際上剛被老板罵完,躲在廁所哭;抖音上點贊“情緒穩定才是頂級自律”,轉身卻在凌晨三點刷無意義的短視頻,試圖用信息垃圾填滿內心的黑洞。
這不是成熟,這是情緒的自我閹割。
李煜筆下的歌女,可以“杯深旋被香醪涴”。
酒灑了又怎樣?她不在乎。
而我們連打翻一杯奶茶都要自責“怎么這么不小心”。
三、從李煜到李佳琦:情緒消費時代的“表演型治愈”
![]()
說到情緒表達,不得不提一個當代符號:李佳琦。
2023年“花西子事件”后,李佳琦在直播間哽咽道歉:“對不起,我讓大家失望了。”那一刻,無數網友淚目。為什么?因為在一個全員“完美人設”的時代,他敢于暴露脆弱。
更早之前,他在直播中說:“有時候我也很累,但想到你們還在等我,我就繼續。”——這句話,擊中了千萬打工人的心。
李佳琦的成功,不只是賣貨,而是販賣情緒共鳴。他把“情緒”商品化,卻也無意中為現代人打開了一扇窗:原來,承認疲憊,不是軟弱,而是人性。
這與李煜《一斛珠》中的“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何其相似?
一個用紅絲線嚼碎吐向愛人,一個用眼淚和哽咽吐向觀眾——都是在說:“我在這里,真實的我。”
可惜的是,李佳琦的“情緒真實”很快被資本收編,變成營銷話術。而我們的情緒,也正在被“療愈經濟”收割:冥想APP、情緒日記、心理咨詢套餐……我們花錢買“情緒管理”,卻忘了情緒本不需要管理,只需要被看見。
四、離別、思鄉與“數字游牧”:我們都是無根的現代人
李煜寫《一斛珠》時,尚在金陵宮中,不知亡國之痛。但后來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道盡離別之苦。
今天的我們,雖無亡國之恨,卻有無根之痛。
北漂十年,戶口不在北京,老家回不去;
留學生海外打拼,文化夾縫中身份撕裂;
00后“數字游民”,在大理、清邁、巴厘島遠程辦公,卻說不清“家”在哪里。
我們是不是很像李煜?
——身在繁華,心在流放。
更諷刺的是,科技讓我們“永遠在線”,卻讓我們“永遠孤獨”。微信可以視頻通話,但父母一句“你什么時候回來?”仍讓你無言以對;朋友圈可以曬年夜飯,但一個人吃泡面的除夕夜,只有外賣小哥敲門的聲音。
我們用5G連接世界,卻用情緒斷聯自己。
李煜至少還能“笑向檀郎唾”——他有真實的對象可依戀。而我們呢?對著AI聊天機器人傾訴心事,對虛擬偶像打榜應援,甚至在《戀與制作人》里尋找情感寄托。
這不是進步,這是退化。
五、重建情緒主權:從“爛嚼紅茸”到“真實活著”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不是回到古代,也不是徹底躺平,而是重建情緒主權——像李煜筆下的女子一樣,敢于表達、敢于失控、敢于不完美。
1.允許自己“情緒失序”
情緒不是敵人,是信使。焦慮告訴你邊界被侵犯,憤怒告訴你尊嚴被踐踏,悲傷告訴你失去重要之物。別急著“調節”,先學會“傾聽”。
2.創造“真實關系”
少刷100條短視頻,多和朋友打一次30分鐘的電話;少發一條精致朋友圈,多對愛人說一句“今天我其實很難過”。真實的關系,是情緒的容器。
3.警惕“情緒消費主義”
冥想、香薰、療愈音樂可以輔助,但不能替代真實的情感連接。真正的治愈,不在APP里,而在人與人之間的眼神、擁抱和沉默中。
4.找回“身體的表達”
李煜寫“爛嚼紅茸”——那是身體的動作,是情緒的外化。今天我們連哭都要躲進衛生間。試著跳舞、大喊、寫信(不發)、撕紙……讓情緒通過身體流動出來。
六、寫在最后:愿你敢“唾”,敢愛,敢破碎
李煜亡國后,被宋太宗毒死。但他留下的詞,卻穿越千年,依然鮮活。
為什么?因為他寫的是人性,不是政治;是情緒,不是道理。
今天,我們活在一個比南唐更復雜的時代,卻比李煜更不敢做自己。
但請記住:
“情緒穩定”不是最高境界,“情緒自由”才是。
“完美人設”不是成功標志,“真實破碎”才是生命力的證明。
下次當你感到壓抑,不妨學學那位歌女——
不必真的嚼紅茸,但可以對自己說:
“我累了,我不想笑了,我想哭,我想被抱。”
這不可恥。這很勇敢。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讀古詩悟人生——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借古人的鏡子,照見我們被遺忘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