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認為,人類對戰爭的警覺不應僅僅聚焦于陸地上的硝煙與海面上的艦隊。當公眾普遍擔憂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美蘇兩國幾乎將地球軌道推向核武器化的邊緣。
2. 數以千計的核彈頭被設計嵌入衛星系統,意圖構建一條環繞地球的毀滅性鏈條。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中,盡管中國并未卷入冷戰時期的太空軍備競賽,卻早已洞察到太空軍事化潛藏的巨大風險。
3. 如今,在太空沖突陰影再度浮現的背景下,中國正以堅定而務實的行動,成為維護外空和平的關鍵支柱。倘若當年美蘇的核武部署計劃得以實施,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局面?今天,我們又依靠哪些手段構筑起守護太空安寧的防線?
4. 冷戰核競賽
5. 冷戰期間,美蘇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的狂熱追求,與中國航天事業的根本宗旨形成鮮明對比。彼時,中國的航天工程尚處起步階段。1970年,“東方紅一號”成功升空,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太空時代,同時明確宣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是中國航天發展的核心準則。
6. 我們的衛星攜帶的是悠揚樂曲和科學探測設備,而非殺傷性武器;我們的技術攻關方向集中于氣象預報、通信傳輸等服務民生的應用領域,而非用于太空對抗的軍事系統。
![]()
7. 面對兩大超級大國的核軍備角力,中國始終保持戰略清醒。20世紀60年代,我國雖已掌握原子彈與氫彈技術,但從未試圖將其與航天發射平臺結合使用。
8. 當時的國家航天規劃文件清晰指出:發展航天科技的目標在于增進全人類福祉,絕不用于制造外空威脅或參與星際軍備競賽。
![]()
9. 這種立場不僅源于對戰爭創傷的深刻體認——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列強侵略,億萬生靈涂炭,國家發展屢遭中斷——更基于對宇宙探索本質的理解:太空是全人類共有的新邊疆,不是國家間博弈的戰場。
10. 即便在冷戰局勢最為緊張的年代,中國也堅決抵制太空軍事化的潮流。當美蘇分別在佛羅里達與拜科努爾興建針對彼此的戰略發射場時,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始終堅持科研與和平用途的定位。
![]()
11. 當西方科學家被迫投身于太空核裝置研發之際,中國的航天團隊正全力突破衛星回收、載人飛行等關鍵技術,為未來可持續、非軍事化的太空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12. 正是這種不隨波逐流、堅守底線的戰略選擇,使中國在冷戰太空競賽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和平發展路徑。
![]()
13. 太空若開戰
14. 若當年美蘇的太空核武構想最終實現,中國將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影響國之一。作為近地軌道覆蓋范圍內的主要地理區域,我國領空上方將布滿攜帶核彈頭的衛星系統。
15. 一旦發生意外引爆或誤操作,所產生的放射性塵埃與高速軌道碎片將嚴重危及我國航空運輸安全、通信網絡穩定以及農業生產體系。失去可靠的導航信號支持,全國交通調度將陷入癱瘓狀態。
![]()
16. 缺乏氣象衛星提供的實時數據,糧食主產區的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能力將大幅削弱;而由核污染引發的生態環境惡化,可能持續影響數代人的健康福祉。
17. 為應對這一潛在危機,中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著手布局防御機制:強化對近地軌道目標的監測能力,組建專業隊伍追蹤人造天體軌跡,建立針對空間碎片與輻射泄漏的風險預警體系。
![]()
18. 同時,積極推動多邊合作,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倡導禁止太空武器化,堅定支持并踐行《外層空間條約》的核心原則。
19. 1983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國際法律框架后,進一步將“不在外空部署核武器”寫入國內航天法規,通過立法形式固化和平承諾。這種應對策略的本質,是以預防性建設取代被動對抗。
![]()
20. 中國始終堅信,太空戰爭沒有勝利者。與其在災難發生后補救,不如從源頭遏制威脅滋生。正如當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樣,我們在外空治理領域堅持同樣的哲學:唯有通過規則約束、技術共享與國際合作,才能真正規避戰爭風險。
21. 這一理念也為日后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太空治理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礎與實踐指引。
![]()
22. 歷史教訓
23. 中國對“以武求安”邏輯的警惕,根植于沉重的歷史記憶。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經甲午海戰、抗日戰爭等一系列外敵入侵,超過一億民眾在戰火中喪生,國家現代化進程多次被迫中斷。
24. 這些血淚經驗讓中華民族深刻認識到:單純依靠武器并不能換來持久和平,過度依賴軍事手段反而會陷入“越安全越恐懼”的悖論。正如冷戰時期的美蘇,核武庫越龐大,安全感卻越脆弱,最終滑入無休止的軍備競賽泥潭。
![]()
25. 因此,當聯合國于1967年推動制定《外層空間條約》時,盡管中國尚未立即簽署,但始終表達支持態度。因為我們深知,這項條約不僅是對美蘇太空核部署的制約,更是對人類整體生存安全的重要保障。
26.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太空規則建構,在聯合國平臺上多次提交關于太空非軍事化的提案,呼吁各國摒棄霸權思維,共同維護外空公共利益。
![]()
27. 這種立場與中國在地面推動核不擴散的努力一脈相承:我們既不輸出核技術,也不助長太空武器擴散,始終以負責任大國的身份守護國際和平底線。
28. 正如愛因斯坦曾警示:若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或將退回石器時代作戰。中國從歷史苦難中提煉出的和平智慧,其核心正是敬畏生命、尊重秩序。
![]()
29. 在太空領域,這意味著拒絕將先進技術轉化為戰爭工具,拒絕把地球軌道變為新型戰場,而是致力于將航天成果應用于改善民生、拓展認知邊界。
30. 從神舟飛船實現載人飛行,到嫦娥任務帶回月球樣本,再到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中國每一次航天壯舉都在詮釋這一信念。
![]()
31. 中國擔當
32. 當前,面對部分國家重啟太空軍事化的趨勢——有的成立獨立太空部隊,有的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有的企圖獨占月球礦產資源——中國正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扛起和平大旗。
33. 我們正從單純的和平探索者,轉變為全球太空治理的重要引領者。特別是在小行星防御這一關乎人類存亡的議題上,中國的解決方案始終與戰爭邏輯劃清界限。
![]()
34. 我們并未研制太空核爆裝置,而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非核安全防御鏈條:利用嫦娥系列探測器分析小行星物質構成,掌握其結構特性;通過“夸父一號”太陽觀測衛星監控空間天氣變化,排除干擾因素;依托北斗系統實現厘米級軌道測算,精準鎖定潛在威脅目標。
35. 2022年,中國成功實施小行星軌道偏轉試驗,采用動能撞擊方式改變模擬小行星運行軌跡,驗證了非核干預技術的可行性。
![]()
36. 該項技術不僅綠色環保、無二次污染風險,還可向國際社會開放數據接口,助力構建全球聯防機制。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主動敞開大門:中國空間站已面向全球17個國家開放合作項目。
37. 合作伙伴既包括瑞士、波蘭等歐洲國家,也涵蓋肯尼亞、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打破了長期以來由少數強國壟斷深空探索的局面。
![]()
38. 與俄羅斯攜手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明確承諾不將月球用于軍事用途,倡導月球資源的公平、和平開發。同時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將太空安全納入其中,呼吁建立一個平等、開放、包容且協作的外空治理體系。
![]()
39. 結語
40. 上述舉措,并非出于形象宣傳或軟實力展示,而是實實在在的和平實踐。中國正用自己的航天能力,為更多國家提供參與宇宙探索的機會,用合作共贏稀釋對抗情緒,用資源共享打破技術壁壘。
41.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將太空和平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度融合。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外空安全不再是某一國的專屬議題,而是牽動整個人類文明前途的共同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