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星標”暫存文章,查找更方便!
聽全文↓
環球零碳
碳中和領域的《新青年》
![]()
摘要:
現在華爾街選擇科技公司,不再問你用戶數有多少,年增長率是多少,而是問你機房里堆了多少H100顯卡,有穩定的清潔電力供應嗎?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小雨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737篇原創
華爾街與硅谷的估值模型發生了變化,公司的市值不再看你常青藤大學的博士有多少,而是看你布局了多少算力,建了多少電站。“電力+算力”,成為企業新的競爭力。
這個趨勢,已經在資本市場開始顯現出來。10月28日,亞馬遜宣布裁減3萬個工作崗位。這是亞馬遜自2022年底開始裁員約2.7萬人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裁員。
這幾年,大廠裁員的消息并不新鮮,但亞馬遜這次的邏輯和結果好像不太一樣,它不是業績出現了問題,而是要重新塑造業務結構。
一邊宣布史上最大規模裁員,一邊立馬宣布投入千億美元級別豪賭人工智能(AI)。亞馬遜堅信,其巨額的AI投資將獲得豐厚的財報。
在當天的財報電話會上,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宣布,公司預計2025年全年資本支出將達到約1250億美元,并將在2026年進一步增加,其中絕大部分投資將流向AI所需的數據中心、電力和芯片。
他還強調:“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我們就在多快地將其變現。”
亞馬遜宣布裁員,豪賭AI的消息后,股價迎來久違的飆升,估值立馬上升。
![]()
圖說:亞馬遜股價在宣布裁員后大幅上漲。
華爾街投資者的評論說,公司靠名校精英撐場面吸引投資的時代過去了,斯坦福畢業生不再稀缺,電力+算力才是新的硬通貨。投資者已經從看“博士人頭”轉向機房里的“顯卡集群”。
所以,今年以來,美國股市上漲最快的,除了像英偉達這種做芯片的和AI概念股,就是電力公司。像核裂變初創企業OKLO,最近5個月的漲幅接近900%;NRG能源今年以來,也上漲了75%。
![]()
圖說:Oklo近一年股價上漲近900%
全球AI競爭,三年前大家焦慮的是“缺芯”,但現在變成了“缺電”。AI不再是虛擬的算法、數據,而是要落地到電力這一物理層面。
你每在ChatGPT問一個問題所消耗的電量,幾乎是傳統谷歌搜索的10倍。有數據顯示,目前ChatGPT每天要響應大約2億個請求,消耗超過50萬度電,相當于美國家庭用電量的1.7萬倍。
AI模型越大,推理越多,數據越復雜,對能源的消耗就越嚇人。據彭博數據顯示,現在全球幾大云廠商一年要耗掉超過400太瓦時電力,這相當于一個中型國家的年用電量。
如果用資金來衡量,電費成本在很多AI項目里,已經能占到支出的30%以上。
所以,現在華爾街選擇科技公司,不再問你用戶數有多少,年增長率是多少,而是問你機房里堆了多少H100顯卡,有穩定的清潔電力供應嗎?
科技巨頭們基本都對電力瓶頸發出過警告,黃仁勛、馬斯克、奧特曼,都說過類似的話:AI的盡頭是能源,缺芯之后是缺電。
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很多數據中心排隊等電網接入指標——錢有了,地有了,設備有了,就是沒電。加拿大甚至開始立法限制數據中心擴張,要優先保證居民用電。
落后的電網和電氣設備,正在成為這些經濟體在AI競賽中巨大掣肘。
算力和電力已經捆綁在一起了,有人開玩笑說,下一個硅谷的黃金地段,不是寫字樓,而是變電站旁邊。
在這場AI競賽中,中國顯然是最重要的玩家,盡管芯片和算力上比美國略遜一籌,但在電力供應上,中國肯定是少數能做到“供得上,用得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電力體系,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成本最低、發展最快的國家。
從傳統的發電、設備和電網,到最新的特高壓、柔直工程、新能源、儲能、智能調度,中國幾乎掌握了整個鏈條。這才是AI時代最硬的基建。
根據《中國電力發展白皮書2025》的數據,截至2025年8月,中國年發電量預計突破10.2萬億千瓦時(度),相當于全球總發電量的32%,這個數據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
![]()
這還沒結束,中國電力的超級周期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10月27日,瑞銀發布了一份報告,名為《China Energy Transition》。瑞銀預測,中國電力需求將在2028-2030年達到8%的年增長率,幾乎是此前預測4%的兩倍,遠超市場普遍預期的4%-6%。
瑞銀認為,有三大結構性驅動因素共同推動了這一增長預期的上調。
首先當然是AI數據中心的爆發式增長,預計在2028-2030年貢獻2.3個百分點的年增長,成為最大的單一驅動力。
報告認為,中國科技巨頭如華為、阿里、百度、騰訊正加快自研AI芯片的步伐,這些自主芯片的推出,將為數據中心的長期規模化擴張奠定堅實基礎。這些投資預計將在2028年迎來集中爆發,屆時AI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的貢獻將達到峰值。
![]()
來源:瑞銀、華爾街播客
其次是出口拉動因素,預計貢獻1.4個百分點。這一預測基于中國長期年出口增長率維持在4%左右的樂觀預期。電子設備、機械設備、工業設備等電力密集型制造產業的出口量增長,與整體電力需求增長呈現強正相關性。
第三個驅動因素是電氣化提速,預計貢獻1.2個百分點。這主要受電動汽車快速普及和電力密集型制造的推動。預計2025-2030年期間,電動汽車生產和充電消費的電力需求復合年增長率將分別達到33%和39%。這種指數級的增長不僅改變了交通能源結構,也對整個電力系統的容量和調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三大結構性驅動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國電力需求的增長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前主要靠傳統產業拉動,這一次更多來自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需求。
其實,瑞銀還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電力需求,那就是新能源的非電利用途徑。在“十五五”規劃以及國家能源局的多次表態中,都提出推動風光電制綠氫實現規模化應用,并向綠氫冶金、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等方向延伸,這些被稱為“新石油”,是電力的另一個重要消納途徑。
所以,瑞銀將中國“十五五”規劃期間的年新增裝機容量預測上調14%至438GW,也許是一個保守預測?
瑞銀說,中國將迎來一場“電力超級周期”。
說白了,未來的電力,不僅僅是日常家庭消費和工廠機器運轉的動力,也是智能體運轉的底盤基座,更是“新石油”轉化的原材料,代表一種新型生產力。誰有電,誰就有未來。
![]()
參考資料:
[1]瑞銀:China Energy Transition
[2]AI+能站:2025,迎接電力超級周期
[3]WEGO研究院:全球電力,進入史詩級大周期
[4]華爾街播客:中國電力需求預測上調至8%,瑞銀看好能源設備投資機遇
[5]華爾街見聞:亞馬遜電話會:一邊裁員一邊千億投資豪賭AI,CEO稱“我們增加產能有多快,變現就有多快”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
![]()
聯系和關注我們↓(公眾號后臺留言聯系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點擊“環球零碳”,設為“星標”,后臺回復“星標”,將有定制禮品相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