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貢德雷明根核電站迎來了它的終章——兩座標志性的冷卻塔在600公斤高能炸藥的爆破下轟然倒地。這并非一次普通的建筑拆除,而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對其能源未來做出的深刻抉擇。
2. 當天現場聚集了約3萬名民眾,他們的情緒五味雜陳:有人架起烤架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也有人高舉標語表達抗議與哀悼。這種社會層面的分裂情緒,正是德國半個世紀以來對核能態度搖擺的真實寫照。
3. 德國此次告別核能的決心之堅決,從數據中可見一斑。2023年4月16日,全國最后三座運行中的核電站——“伊薩爾2”號、“內卡韋斯特海姆”以及“埃姆斯蘭”正式停止發電。這三座設施在2022年仍貢獻了全國電力供應的大約6%。
![]()
4. 貢德雷明根雖早已退出運營序列,但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擁有三座反應堆,總裝機容量高達2700兆瓦,在巔峰時期曾為整個巴伐利亞地區提供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如此規模的能源中樞被徹底終結,背后的支撐邏輯值得深究。
5. 根源可追溯至上世紀的社會思潮變革。1986年切爾諾貝利災難發生后,放射性塵埃飄散至德國境內,政府不得不發布戶外活動禁令。那段人人自危的日子,讓核恐懼深深植入公眾心理。
6. 這場事故直接催生了綠黨的政治崛起,反核成為其核心主張和動員旗幟。時間來到2011年福島事件再次引爆輿論浪潮,默克爾領導的政府迫于空前壓力,緊急調整原有政策,將原定于2036年完成的全面退核計劃提前至2022年底全面落地。
![]()
7.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本土核電系統的安全表現其實相當優異,并未出現過重大泄漏事故,僅發生過數次等級為2至3級、不涉及放射性外泄的生產異常。
8. 換句話說,這場能源轉向更多源于政治意志而非技術缺陷。早在2000年,德國聯邦政府便首次提出“2025年實現無核化”的目標,其核心理念在于:通過關閉核電站,釋放市場空間與資本資源,全力扶持風力與太陽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發展。這一構想看似理想豐滿,現實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
![]()
9. 后果已經開始顯現:從能源自主走向對外依附
10. 放棄核能之后,德國面臨嚴峻的電力短缺問題。為填補空缺,大量已退役或封存的燃煤電廠被迫重啟,導致碳排放量不降反升,與其最初設定的環保愿景背道而馳。
11. 2023年第一季度,德國進口電量高達185億千瓦時,創下自1991年以來單季度最高紀錄,標志著該國由長期電力出口國轉變為凈輸入國。更進一步,2025年5月,政府宣布將投入200億歐元新建總裝機容量達20吉瓦的燃氣發電設施,據研究預測,此舉將使普通家庭每年電費支出額外增加約1200歐元。
12. 能源分析師彼得斯公開指出:當前天然氣發電成本介于每千瓦時15至20美分之間,遠高于傳統基荷電源,將嚴重削弱德國工業在全球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13. 官方統計顯示,2025年8月工業訂單連續第四個月下滑,工業產出環比下降4.3%,是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最大跌幅。
![]()
14. 德國工商大會發布的報告更是令人警覺:截至2025年7月,企業破產數量已達12年來同期峰值,全年預計超過2.2萬家公司將申請破產保護。眾多高耗能行業正加速將生產基地遷移至東歐或亞洲國家,這一輪產業外流趨勢一旦固化,極難逆轉。
15. 另一大難題則是核廢料處置困境。阿塞鹽礦自1967年至1978年間共儲存了12.6萬桶放射性廢棄物,當初設想依靠巖鹽自然蠕變形成永久密封屏障,然而地下水持續滲入,生成強腐蝕性鹵水,2008年已檢測到含放射性物質的鹽水泄漏,至今無法有效控制。
16. 目前計劃于2033年啟動廢料取出工程,預計2065年完成全部清理工作,整體預算超100億歐元,但關鍵技術路徑仍未最終確定。
![]()
17. 回望全球格局,核能正迎來新一輪復興周期。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比羅爾透露,預計2025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將達到歷史新高,目前有超過15個國家正在推進總計約70吉瓦的核電項目建設,這是過去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集中建設期。
18. 截至2024年末,我國在建核電機組共計28臺,總裝機容量達3370萬千瓦,連續第十八年位居全球首位。
19. 美國科技巨頭亦紛紛布局,谷歌于2025年10月與美國主要電力公司簽署協議,推動阿諾德核電站恢復運行;甲骨文則宣布采購三座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專用于支撐其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巨大能耗需求。
![]()
20. 面對現實壓力,德國政府近期表態轉變立場,放棄長期以來堅持的反核政策,在歐盟立法進程中不再反對將核電視作與可再生能源同等地位的清潔能源選項。
21. 此舉雖遲但至,背后滿是無奈。歐盟已正式將核能納入“綠色分類法”,列為可持續投資范疇,并規劃到2050年將全境核電裝機容量從當前的98吉瓦提升至109吉瓦,需投入2050億歐元用于新建項目,另撥360億歐元用于延壽現有機組。
22. 斯洛伐克正在建設大型先進反應堆,波蘭首座核電站已于2025年10月破土動工,未來可滿足120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要。
![]()
23. 歸根結底,德國的去核之路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交織著社會運動、政黨博弈與集體情緒的影響。當世界多數工業化國家將核電視為實現低碳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時,德國這場孤注一擲的能源實驗,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還需在未來幾十年逐步顯現。
24. 能源結構的重塑沒有普適模板,但有一條規律清晰無疑:任何脫離經濟基本面與技術可行性支撐的理想主義路徑,終將以沉重的社會代價收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