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信息報訊 11月4日至6日,聯合國第二屆社會發展世界峰會在卡塔爾多哈舉行。本次峰會以“彌合差距,重振承諾,加速行動”為主題,匯聚了包括30余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00余位部長級代表在內的全球高層領導人。
作為1995年丹麥哥本哈根首屆峰會以來全球社會發展領域最高級別的政府間會議,本屆峰會在首屆召開30周年之際舉行,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其核心目標包括:聚焦社會發展核心價值,推動各國協同應對多重危機下的社會挑戰;重振全球對社會發展的共同承諾,強化國際合作共識;并為2016年啟動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新動力,助力消除貧困、促進平等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會議期間,與會各國共同通過了《多哈政治宣言》。韓正副主席在發言中指出,自1995年首屆社會發展世界峰會通過相關宣言與行動綱領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脫貧攻堅、就業促進和民生保障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積極分享減貧與發展經驗,為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本次峰會為全球對話與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推動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及聯合國系統高層代表圍繞社會發展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致力于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不讓任何人掉隊”。《多哈政治宣言》的通過,體現了各國在消除貧困、創造體面工作、消除歧視、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及維護人權等方面的共同承諾。宣言強調,社會發展不僅是道義責任,更是實現和平穩定與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前提。
![]()
中洲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聯合國特邀觀察員、雙科學院院士盧國全參加本次峰會相關活動。
在本次峰會上盧國全院士提出的主要觀點包括:
一、當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并未過剩。植物光合作用所需二氧化碳濃度在800-1500PPM之間,而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僅為330-410PPM。隨著化石能源開采,全球森林覆蓋率仍呈上升趨勢,表明植物長期處于二氧化碳“饑餓”狀態。建議在工業區等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區域實施定向捕集,并將其應用于工業、食品及智慧農業等領域,推動碳的自然中和。
二、當前對二氧化碳的過度“妖魔化”及大規模捕集存在潛在風險。近年來,部分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二氧化碳捕集,但多地醫院堿中毒病例呈上升趨勢,人類可能面臨慢性堿中毒帶來的健康挑戰。
三、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相對有限。以燃燒一公斤煤為例,其產生的二氧化碳約為0.5立方米,但釋放的熱量可使約1600萬立方米空氣升溫1℃,表明熱量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遠大于二氧化碳本身。
盧國全院士指出,通過全面推廣應用其團隊研發的冷排放技術及碳的自然中和法則,有望在以下六大領域取得突破:
1. 實現綜合節能20%以上;
2. 遵循“以少燒少排”原則,實現綜合減排50%以上;
3. 利用能源燃燒冷排放技術,消除煙囪出口霧氣與氣溶膠,杜絕熱能托附PM2.5顆粒物升空,從源頭治理霧霾;
4. 將傳統煙囪排放溫度由150-300℃降至常溫或轉為冷量排放,顯著緩解熱島效應,預計未來10-20年全球氣溫可下降0.5-1℃;
5. 對高濃度二氧化碳排放區域實施定向捕集,推動碳資源在工業、食品與智慧農業等領域的循環利用;
6. 減少工業煙囪熱量排放,降低上空水汽積聚,從而緩解特大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的頻率與強度。
本次峰會為推動全球社會可持續發展凝聚了共識,也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智慧與方案提供了重要平臺。(付禹欣)
![]()
處理垃圾現有國際排放標準,有煙囪、冷卻塔排熱量(熱污染排放、熱效率21%)
![]()
處理垃圾本項目發明新技術冷排放,無煙囪、無冷卻塔、無熱污染、無廢水排口、無廢渣排口、無二氧化碳排放,熱效率達95%
![]()
大會期間盧國全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合影
![]()
大會期間盧國全與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主席鮑勃·雷先生閣下合影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