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橫臥于天山與昆侖山之間,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400多公里,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漢唐以前,黃沙伴駝鈴,商旅絡繹,曾串聯起文明與貿易的古絲綢之路就由此而過。奈何風沙無情,時光流轉,這條古道最終被沙漠掩埋,不復往日盛景。
而今,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在436公里生態防護林帶的夾護下,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書寫了人類改造自然世界的奇跡。這條被石油人稱為“開發沙漠石油的希望之路”,被當地人民稱為“造福南疆各族人民的幸福之路”,如今更成為了“防沙固沙的綠色生態零碳之路”。順著這條坦途大道,商賈云集、車輛熙攘、綠意蔥蘢,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由沙漠腹地噴涌而出……從“死亡之海”到“綠滿通途”,古絲綢之路繁榮璀璨景象又一次現于世人面前。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塔里木沙漠公路不僅是油氣能源的“希望之路”、造福南疆的“幸福之路”,更是一條防沙固沙的綠色生態“零碳之路”。
大漠通途構筑油氣能源通道
“塔克拉瑪干”,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進得去,出不來”,因其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也被當地人們稱為“死亡之海”。
20世紀80年代末,石油人才逐步掀開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神秘面紗——來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會師南疆、挺進沙漠,開啟了“尋找大場面、建設大油氣田”的征程。
看似荒涼的沙漠,地下卻涌動著能源的脈動。1989年10月,塔里木油田部署在沙漠腹地的第一口探井——塔中1井噴出了高產油氣流。沙漠腹地的重大油氣發現,讓塔中的勘探迅速大范圍展開。
在沙漠進行油氣勘探,鉆機、設備等物資就要跟上,必須解決沙漠運輸問題。當時鉆探塔中1井時,近萬噸重的設備和物資要從烏魯木齊繞到盆地南緣的和田地區民豐縣支撐點,常規運輸車需經南疆五地州24個縣市,總行程達2000多公里,跑一個單程需要七八天時間,超過蘭州到上海的距離。
這片蘊藏著無限希望的熱土,讓塔里木石油人下定決心修建一條通往沙漠腹地的公路。
1991年9月,塔里木沙漠公路建設先導性試驗正式開始。1994年7月,沙漠公路北段通車。1995年10月,全長56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全線通車。
長虹架南北,大漠變通途。依托沙漠公路這條能源通道,塔里木油田勘探開發一路闊步向前,通車的第二年,就在沙漠腹地建成了原油年產能力超200萬噸的塔中油田。
隨后,哈得、富滿等35座大中型油氣田如雨后春筍般在沙漠腹地及周緣迅速崛起,推動塔里木油田油氣年產量突破3300萬噸,一躍成為我國最大超深油氣生產基地和西氣東輸主力氣源地。
如今的“死亡之海”已成“能源熱土”,我國首口超萬米科學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在沙漠腹地成功完鉆,230多口8000米級超深井在這里噴薄油氣,并高效開發建設了我國最大超深油田富滿油田、我國最大超深凝析氣田博孜-大北氣田等。
依托這條能源交通“生命線”,會戰36年來,塔里木油田已累產油氣當量5.5億噸,共計向西氣東輸下游供應天然氣3800億立方米,向南疆五地州供氣超700億立方米,曾經沉寂百年的沙漠,如今正迸發著強勁的能源脈動。
![]()
塔中鎮,這座因油而起、因路而興的小鎮,已成為沙漠中心的重要交通樞紐與補給點。
打通阻隔鋪就興業富民大道。
一條路,連通了能源的動脈,更托起了地方經濟發展。
這條貫穿大漠的坦途大道,打通了盆地南北交通的阻隔,有力地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發展,使烏魯木齊至和田的路程縮短了1000公里。
塔中鎮,這座因油而起、因路而興的小鎮,便是最好的見證。
建鎮僅10年,依傍沙漠公路而立,隨著油氣能源的發展,以及往來沙漠公路車輛和人流的增多,塔中鎮也從最初幾家零星汽修店、小飯店,到如今文旅公司、客運站、郵局近百家商業網點齊聚,成為塔里木沙漠公路中心的重要交通樞紐與補給點,續寫著絲路驛站的新故事。
塔中鎮漠沁佳源酒店的老板關宏玉,至今還記得2001年剛來時的樣子:那時候沙漠公路兩旁光禿禿的,鎮上只有幾間土房。“現在酒店幾經升級,已由最初的6間客房增加至110間,每到旅游旺季,店里都會住滿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關宏玉對沙漠公路近年變化的感受最為直觀。
沙漠新城,是塔里木沙漠公路打通阻隔、惠及民生的一處縮影。
沿著塔中鎮再向南行進160公里,便來到了和田地區民豐縣亞瓦通古孜鄉。公路貫通前,這座村莊只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一座“孤島”,村民去一趟民豐縣城,要牽著駱駝在沙漠里走三天三夜。而今,沙漠公路從鄉村西側穿行而過,讓村民去民豐縣的車程縮短至2個小時。
“有了沙漠公路,才有了鄉里今天的好日子。”鄉黨委書記索小飛坦言,他們經常組織村民到塔里木油田和沙漠公路沿線的水井房討教經驗,并依照沙漠公路防護林模式,在鄉西側栽下2000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區,誓讓“風起沙石揚,埋地又壓房”變成歷史。
沙漠公路的到來,讓同在沙漠深處的安迪爾鄉,展現出另一幅“甘甜似蜜”的富民圖景。
9月豐收季,看著遠處滿載甜瓜的卡車駛上沙漠公路,安迪爾鄉的甜瓜種植大戶肖永祥開心得合不攏嘴,今年他的2200畝“安迪爾”牌甜瓜,正通過這條公路發往全國各地。因為甜瓜品質優、甜度高,還獲評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今年胖東來超市也和他簽訂了供貨協議。
向沙要綠,向路要富。沙漠公路鋪就的通途,正不斷賦能沙漠地區鄉村產業的振興發展。安迪爾鄉的甜瓜種植面積,也從沙漠公路通車前的不足2000畝,擴大至今年的12000畝,人均收入也突破2.6萬元,曾連續多年登上新疆和田地區“首富”榜單。
![]()
公路兩側植被綠意盎然,宛如一條美麗的綠色飄帶,沿著沙漠邊緣蜿蜒成鏈。
防沙護路打造綠色生態廊道
“開了30多公里了,怎么還沒看見沙漠呢?”
十一長假,游客謝榮帶著一家老小從湖南趕來,只為一睹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的真容。深入沙漠公路半個小時后,她的眼前卻是兩條望不到頭的防護林帶。
和黃沙極具反差的綠色,就是護佑在沙漠公路兩旁綿延436公里的防護林帶。
在沙漠中筑路難,護路更難。塔里木油田在建設沙漠公路的同時,就在沿線鋪設草方格,以阻擋風沙對公路的侵襲。但在沙漠公路通車后不到兩年,路面積沙日趨嚴重,80%的固沙草方格基本失去了防沙作用。
殘酷的現實告訴塔里木油田,以往草方格短效治沙僅僅是權宜之計,要想徹底阻擋風沙對公路的侵襲,必須要向植被防護轉變。
然而氣象資料表明,塔克拉瑪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到11毫米,年均蒸發量卻超過3800毫米。地下水儲量雖大,但礦化度高達每升27.8克,相當于在一升水中加了滿滿5勺鹽,一般植物根本無法適應。
塔里木石油人沒有退縮,會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等千余名技術人員開赴風沙一線,從沙漠邊緣到腹地、從基地試驗到路段示范,反復試驗篩選出400多種抗鹽堿、耐高溫、耐沙埋的沙生植物,并對其中260多種進行咸水育苗、馴化。
為了管護好栽種的生態防護林,塔里木油田專門成立了200多人的管護隊,常年駐守公路沿線布設的109座水井房。
2005年5月,2000多萬株紅柳、梭梭等植被郁郁蔥蔥挺立在了沙漠公路兩側,綿延436公里。由于管護措施及時到位,造林成活率高達到85%以上。
經過20年的精心培育管護,436公里長的防護林植被平均高度已超過2米,已有超過百余種鳥類沿著這條“綠色通道”遷移棲息。野兔、沙鼠、沙狐等動物在此安家落戶,生態小環境逐步形成。
沙漠公路生態防護林的建成,給了塔里木石油人播撒更多綠色的信心。2022年,塔里木油田開啟了“治沙+新能源”的探索,讓沙漠公路沿途109口水源井全部使用清潔電能,徹底結束了依靠柴油機供能抽水灌溉的歷史,讓“死亡之海”的“含綠量”更足。
“總裝機規模達3540千瓦的光伏灌溉水井房,可以完全滿足生態防護林每日灌溉所需,生態防護林每年還能固碳約3.2萬噸,相當于吸收每年近30萬臺過往車輛的碳排放。”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氣管理區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陳文表示。
草木綠染大漠,光伏點亮沙海。防護林與光伏板共同交織出的綠色圖景,為我國荒漠化治理與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塔里木方案”,使沙漠公路成為我國首條零碳沙漠公路,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
治住風沙,就能守住家園;修通大道,就能迎來繁榮;種下綠色,就能結出希望。“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古絲路的繁華未曾遠去,它正以“能源磅礴”“沙漠新城”“綠滿沙海”的模樣,在這片大漠上續寫新的傳奇。(中國日報記者 毛衛華|受吉相 王成凱)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