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金陵河西學校鏡澄書院內暖意融融,思想流轉。由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江蘇省文史館館長莫礪鋒教授帶來的“鏡湖夜話”第二講精彩開講。莫礪鋒教授以“中學文理分科”為核心議題,將人生經歷與教育哲思娓娓道來,現場金句頻出,氣氛熱烈。
![]()
莫礪鋒教授以《中學文理分科之我見》為中心展開講座。他結合自身從理科愛好者轉向文學研究者的經歷,以及插隊十年的特殊歲月,論證了文理兼修的重要性。他以范縝的“花瓣喻”闡釋人生抉擇的偶然性,用導師程千帆由化學轉中文的故事佐證知識融通的價值,強調中學階段應夯實全面基礎,回應了“錢學森之問”對杰出人才培養的關切。
![]()
![]()
講座中,莫礪鋒教授金句不斷,充滿人生智慧與教育哲思。不僅解答了教育困惑,更傳遞了一種嚴謹的治學精神與豁達的人生態度。現場觀眾被內容深深吸引,全程認真聆聽。
![]()
講座后,南京市金陵河西學校高中部2018屆校友沈駿杰作現場分享。他高中選修的是物理化學,大一修的也是化學,大二時以轉系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轉入了中文系,碩士研究的是甲骨文。他以自己的跨界經歷為莫礪鋒教授的“文理兼容”觀點提供了生動的佐證。
![]()
互動環節,現場觀眾踴躍提問,莫礪鋒教授熱情回應,思維的交融讓現場氛圍持續升溫。一位教師拋出“‘人生如落葉’之說對新教師職業發展有何啟示”,莫礪鋒教授以自身從教經歷回應,稱人生雖有偶然起伏,但深耕教育的初心如樹木扎根,唯有堅守方能枝繁葉茂。
![]()
![]()
![]()
![]()
有學生好奇如何用“新三論”指導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莫礪鋒教授坦言學術需兼容并蓄,新理論可為傳統研究提供新視角,但核心仍需立足基礎。還有學生關注“同一漢字古今讀音差異”,莫礪鋒教授以古典詩詞為例,說明讀音演變背后的文化脈絡,建議在經典誦讀中感受語言的動態魅力。講座結束時,不少聽眾圍著莫礪鋒教授請教、求合影,久久不愿離去,宛若大型“追星”現場。
通訊員 糜夢逸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袁永紅
(學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