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10月18日,享年103歲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北京安詳離世。
2
僅僅二十天后,49歲的翁帆接連兩次登上社交媒體熱搜:一次是因為在追悼會上淚眼通紅、神情哀傷令人心碎;另一次則因“入職清華大學”的消息引發巨大爭議,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
![]()
3
網絡上有聲音指責她借助丈夫的聲望“走捷徑”,但深入查閱她的學術經歷后不難發現,這根本不是依附光環,而是憑借扎實積累與過硬實力贏得的位置。
4
10月24日舉行的告別儀式上,翁帆身穿黑色素衣,站在家屬隊伍最前方。短發顯得干練卻透著疲憊,面容清瘦,眼神中寫滿沉重。
5
她手中緊握著親筆撰寫的悼詞,在念到“楊先生離去時內心安寧,他為自己深愛的國家交出了一份無愧于心的答卷”時,聲音幾近哽咽,雙眼早已紅腫,淚水在眼眶打轉。
![]()
6
世人皆知,過去二十一年間,她不只是生活上的陪伴者,更是學術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同行人。
7
自2004年結為伴侶以來,她協助整理大量研究資料、參與翻譯重要著作,兩人早已形成默契十足的思想共同體。
8
葬禮結束后的第二天清晨,翁帆沒有選擇休息,而是直接前往清華園內的楊振寧書屋。
9
這間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間,墻上掛著楊先生的照片,玻璃展柜里珍藏著他在科研歲月中與鄧稼先等前輩往來的信件手跡,還有布滿演算公式的原始筆記。
![]()
10
據工作人員透露,僅對數據庫中的四千余條文獻進行注釋工作,她就連續奮戰了三十多個夜晚,多次因過度勞累導致眼睛充血。
11
更不用提那尚未系統歸檔的兩百余萬頁手稿和電子郵件記錄——這些在外人看來如同天書的材料,她只需掃視一眼便能迅速判斷其價值所在。二十余年的朝夕相處,讓她熟悉楊振寧各個階段的書寫習慣甚至筆鋒變化。
12
正當公眾還在為她的悲痛感到心疼之際,10月28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官網悄然更新了一條信息:“講師翁帆,研究方向為西方建筑史”。
![]()
13
然而不久之后,這條信息又被撤下,蹤影全無。這一操作瞬間引爆社交平臺:“這不是靠關系還能是什么?若沒有楊振寧,誰會注意到她?”“跨專業當講師,清華是不是給了特殊待遇?”質疑聲此起彼伏。
14
爭論持續一周后,11月4日,清華大學正式回應:講師崗位屬于非事業編制合同制職位,并無終身保障,必須經過學院及學校兩級學術委員會一致通過,評審流程與普通應聘者完全一致。
15
這一聲明并非空口無憑。翻看翁帆的真實履歷便會明白,她早已超越“楊振寧遺孀”這一單一身份所能涵蓋的范疇。
![]()
16
翁帆自幼便是品學兼優的學生。199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汕頭大學英語系,連續多年位居年級榜首,屢獲各類獎學金榮譽。2002年攻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期間,其畢業論文獲得兩位匿名評審專家同時給出“A”級評價,評語稱“已達到博士論文水平”。
17
最具挑戰性的一次跨越發生在2011年——當時35歲的她毅然報考清華大學建筑歷史方向博士,而此前所學領域為語言文學,與建筑毫無關聯。
18
但她最終成為國際知名建筑史學者Wilhelm L.教授門下唯一一位非母語背景錄取的學生。彼時楊振寧已89歲高齡,不可能干預招生程序,校方也曾在當年公開說明錄取過程合規透明。
![]()
19
八年的博士求學生涯,她傾注全部心力。為了深入研究英國建筑師約翰·索恩的設計理念,她曾兩次遠赴倫敦,長時間駐扎大英圖書館查閱原始檔案,常常以三明治果腹,徹夜查閱文獻。
20
在2019年正式獲得博士學位前,她已在《建筑史》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其中3篇被國際權威索引A&HCI收錄,研究成果甚至被劍橋大學相關領域的教授引用。
21
在翻譯方面,她的造詣同樣深厚。2008年主持編譯楊振寧文集《曙光集》,對復雜物理概念的表述精準到位;2010年與楊先生合作翻譯廣州亞運會主題曲《重逢》,經組委會多輪篩選后確定采用他們的版本。
![]()
22
去年,她還主導完成了16世紀意大利建筑理論經典《塞利奧論建筑》的中文譯本,這份深厚的學術功底絕非短期突擊可以達成。
23
事實上,在此次講師任命之前,翁帆已在清華承擔關鍵任務。作為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她簽訂五年合約,負責系統梳理楊振寧2000年至2022年間的所有學術資料,同時籌備《晨曦集》續編及完整學術文集的出版工作。
24
校方明確表示,這項工作“非她莫屬”——例如手稿邊緣隨意勾畫的符號,唯有她能解讀出是楊先生某一刻的思維火花;信件中隱晦的措辭,也只有她清楚背后的具體情境。
![]()
25
此外,她還擔任“青年建筑史基金”的項目負責人,主持資助項目的遴選與評審,已有不少年輕學者依靠這筆經費順利開展專項研究并取得成果。
26
尤為關鍵的是,這個講師職位實則是典型的“高壓崗”。根據清華大學現行制度,她在六年內必須晉升為副教授,否則將自動終止聘任,與青年教師面臨的“非升即走”機制完全相同。
27
目前,她正積極籌備一門選修課《近代建筑田野調查》,已撰寫三大本教學筆記,并專程前往山西實地考察古建筑群落,只為收集第一手案例用于課堂教學。
![]()
28
就在上周一下午,她帶領學生赴圓明園開展現場調研;中午抽空處理遺產相關事務;當晚又向指導老師提交了下周的工作計劃表,日程安排緊湊到幾乎沒有喘息時間。
29
歸根結底,外界的喧囂大多源于被“楊振寧遺孀”的標簽遮蔽了視線。有人反復提及多年前楊先生關于“希望她未來幸福再婚”的言論,揣測她的私人情感;也有人緊盯年齡問題,質疑“49歲才當講師是否異常”。
30
可鮮有人關注,她是35歲重新踏入校園攻讀學位,一邊照顧年事已高的伴侶,一邊啃讀艱澀的建筑理論書籍;
31
鮮有人看見,她為打磨一篇論文曾在圖書館閉關數月,為核對一段史料反復比對十幾種版本;
32
更少人了解,她與楊振寧早年便共同向清華大學捐贈近200萬美元,用于支持基礎科學研究,還將一件珍貴現代雕塑無償捐獻給中國美術館。
![]()
33
從1995年作為學生首次接待來訪的楊振寧,到2004年攜手步入婚姻,再到如今肩負起學術傳承重任,翁帆始終以獨立姿態堅定前行。
34
告別儀式上含淚的雙眸是真實的,整理手稿時熬紅的眼睛也是真實的;她對逝去愛人的深情毋庸置疑,她對學術事業的執著更加不容輕視。
35
或許清華官網的信息變動曾帶來誤解,但她發表的7篇核心期刊論文、主編或參編的多部譯著不會作假;
36
也許質疑聲仍將持續,但她在講臺前認真備課的身影、在燈下逐字校對手稿的專注神情,都是無法抹去的事實。
![]()
37
正如楊振寧書屋里那些泛黃的手稿所示,真正的學術傳承從來不靠頭銜或光環維系,而是由一點一滴的堅持與付出鑄就。
38
那些執著于標簽攻擊的人,不妨冷靜下來。能夠站穩清華講臺的,從來不是某個名人的配偶,而是擁有真才實學的研究者。
39
翁帆用二十一年詮釋了何謂相守與理解,現在正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個體的價值所在——這份努力本身,遠比任何流言更有力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