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大學本應是汲取知識、錘煉能力的殿堂。
然而當下部分高等院校的做法,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被要求無償參與雜務、用獻血換取學分,甚至被迫前往毫無關聯的崗位實習,學生儼然成了零成本的人力資源。
這種披著“教育培養”外衣的實際壓榨,早已超出合理范疇,令人難以容忍!
![]()
志愿時長綁定畢業:0.5 學分買斷青春勞動力
不知從何時起,大量高校將志愿服務時長與能否順利畢業直接掛鉤。
有的學校規定每年必須完成20小時,更有甚者直接提升至30小時,差一分鐘都不予通過。
可這些所謂的“志愿服務”,究竟有多少具備社會價值和實踐意義?
絕大多數不過是重復性高、技術含量低的基礎雜務。
![]()
前往社區清掃街道,實質上擠占了環衛工人的就業機會;
在展會現場擔任引導員,連續站立一整天,腿部浮腫卻連一瓶飲用水都要自費購買。
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院校竟把食堂清潔、圖書館整理等日常運營工作交給學生承擔,還冠以“勞動教育”的名義。
若在市場上聘請臨時工作人員處理此類事務,日薪至少200元起步。
而學校僅憑0.5個學分便實現了對學生勞動力的全面置換,幾乎零投入就完成了人力外包。
![]()
據權威媒體報道,全國近80%的高等院校存在類似制度,其中62%的學生明確表示,這類活動純屬形式主義,只為湊夠時長換取學分。
我們不禁要問,勞動教育的初衷難道不是引導學生理解勞動價值、尊重勞動者嗎?
為何演變為校方節省開支的隱蔽手段?
學生的寶貴時間與體力付出,難道就這樣不值一提?
以學分為籌碼強制推行的“奉獻”,根本無法體現志愿服務的本質精神。
![]()
強制實習變 “販賣勞工”:學校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說志愿服務尚屬輕微失范,那么實習安排則徹底暴露出某些高校的利益鏈條。
許多院校口口聲聲強調實習有助于積累經驗,實則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批量輸送至企業。
云南某職業院校護理專業一次性組織600余名學生進入電子廠從事流水線作業,每日擰螺絲長達十多個小時,與其所學專業毫無關聯。
![]()
面對質疑,校方態度強硬:“不去參加就不發畢業證書。”
有學生私下打聽得知,工廠每小時向學校支付25元用人費用,而學生實際到手僅為19元,中間6元差價由學校截留。
簡單測算一下:600名學生,每人每天工作8小時,持續三個月,僅此一項學校便可獲利高達260萬元。
這哪里還是實習鍛煉,分明是一場規模化的學生勞動力交易!
還有研究生反映,導師長期指派其承擔私人項目,包括編寫程序、設計電路圖,甚至負責打掃住所、接送家屬,每月補貼僅有1000元,遠低于市場均價7000元以上。
![]()
此類強制性實習不僅無法提升專業技能,反而嚴重干擾正常學業進程。
學校眼中只有經濟收益,全然不顧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行為之惡劣令人憤慨。
獻血換學分:拿健康賭畢業的荒唐交易
無償獻血本是一項基于自愿原則的社會公益行為,在部分高校卻被異化為獲取學分的“兌換機制”。
寫字樓和工業園區鮮見獻血車蹤影,而大學校園卻頻繁出現采血點,原因無他——學生群體更容易動員和管理。
![]()
不少高校明文規定:獻200毫升血液獎勵0.5學分,400毫升則給予1學分,補償物資往往只有一盒牛奶加幾片面包。
為了這幾分看似微不足道的學分,許多學生咬牙堅持走上采血車。
有人本身暈血仍強忍不適,獻血后當場昏厥;
有人剛恢復健康便隱瞞病情接受采血,只為滿足“加分”需求。
而這些血液帶來的經濟回報,極少真正惠及獻血者本人。
![]()
更為危險的是,醫學明確規定兩次獻血間隔不得少于六個月,但個別學生為爭取獎學金資格,不到三個月便輾轉多個站點重復獻血。
網絡平臺上甚至流傳“多喝水稀釋血液”以便通過檢測的說法,嚴重誤導青年群體。
學校作為教育主體,理應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如今卻默許甚至鼓勵他們以身體為代價換取學業通行證。
將生命健康的底線與學分體系強行捆綁,既背離了公益初心,也漠視了基本人權保障,堪稱荒謬至極!
![]()
學生敢怒不敢言:畢業枷鎖下的無奈服從
最令人心酸的是,這些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往往被包裝成“成長歷練”“集體榮譽”等高尚話語。
校方宣稱志愿服務能增強責任感,實習經歷利于就業競爭力,獻血體現愛心擔當。
但在背后,卻是將學生的時間與汗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金錢收益。
學生們幾乎沒有反抗的空間。
一旦提出補助請求,立刻會被一句“這是畢業硬性要求”堵住嘴巴。
![]()
工作中若發生意外或糾紛,連維權依據都不存在,因為從未簽署任何正式協議或合同。
就連拒絕參與的勇氣也被剝奪,唯恐影響師生關系,進而牽連評優評先乃至最終畢業資格。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大學的根本使命是培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專業素養的人才,而非打造溫順聽話的廉價勞動力。
如此操作只會教會學生被動服從與無償付出,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本領提升。
社會常批評當代大學生眼高手低,可試問:當前高校到底在教什么?又提供了怎樣的成長環境?
![]()
結語
部分高校盛行的這類“低成本用工模式”,早已背離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
利用學分作為控制工具,以畢業資格作為威脅手段,本質上是對教育公平的踐踏。
期盼相關主管部門盡快介入整治,完善監督機制,重建校園秩序。
讓高等教育回歸育人本質,不再讓學生淪為無聲沉默的免費勞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