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的陰冷天氣導致人的情緒不佳是普遍現象。愛丁堡大學學者凱西·懷斯表示,科學研究發現,情緒季節性變化很可能是內源性的,是我們生理機能的一部分。
如今,科學家可以通過數據庫追蹤數十萬人多年來的季節情緒變化。研究發現,光照是人類體內生物鐘的關鍵調節器,影響著激素釋放和情緒調節。如果日照不足,身體規律就會與外部世界失去同步。
![]()
▲對抗冬季情緒低迷最有效的方法是光照(創意配圖)
季節性情感障礙,被認為是重度抑郁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種亞型,癥狀通常在秋季或冬季開始,并在春季緩解。除了典型的抑郁癥狀外,季節性情感障礙患者通常還會出現睡眠時間延長、疲倦乏力,情緒低落、喜怒無常,食欲增加,尤其偏愛碳水化合物等癥狀。
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稱,許多人在秋冬季日照時間縮短時會感到情緒低落或患上“季節性情感障礙”,而到了春季日照時間延長時,他們的情緒則會好轉。在美國,約有0.5%至2.4%的人患有這種疾病。居住在更北地區的年輕人和女性更容易患上這一情感障礙。
西弗吉尼亞大學行為醫學與精神病學系教授斯蒂芬妮·考克斯指出,光照減少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例如褪黑激素和血清素,并擾亂人體的晝夜節律,導致人類患上季節性情感障礙。
考克斯表示,光療是最常見、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這種療法需要在冬季每天坐在一個特殊的燈箱前30到60分鐘。
而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對光照的變化更敏感。懷斯和她的同事對雙相情感障礙的研究發現,躁狂癥狀發作通常在春季達到高峰,而抑郁癥狀則往往在陽光少見的季節更為常見。懷斯稱:“我們懷疑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可能對光線和季節變化非常敏感,而這些因素會觸發他們的癥狀。”
懷斯和她的同事通過分析英國50萬人4年來的睡眠數據發現,在冬季,人們的睡眠時間往往更長,睡眠質量也不如夏季。而對抗冬季情緒低迷最有效的方法是光照。對于那些無法每天進行光療的人來說,自然陽光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方案。
另外一項研究也發現,白細胞和脂肪組織中超過4000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表達會隨季節波動,血液本身的細胞組成也會發生變化。
針對美國阿米什人社區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由于他們戶外活動時間更長,夜間接觸強光的時間更少,他們的社交焦慮癥發病率在美國白種人群中屬于最低之列。相比之下,紐約的社交焦慮癥發病率約為4.7%。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實習記者 卿瀅
編輯 鄧旆光
審核 何先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