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影院看了一部叫做《陪你到清晨》電影,走出影院的那刻,我心中感慨萬千。
這是我國第一部聚焦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紀錄電影,導演田艷跟拍六年,拍攝了1000多小時素材,最終把主角鎖定到一位患有ADHD的高二男生身上,其中有一點就讓人印象很深:
那就是確診ADHD的患者,比我們所能想象的要痛苦。
主角小閉,他不僅是課上難集中注意力,生活、社交也受到了影響。由于發現的晚,ADHD導致他出現了焦慮、抑郁等癥狀。
而其他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也都有著相同的感受。
拍攝地定安醫院,白天一片祥和,晚上都是患兒撕心裂肺的哭聲,有的還有自殘傾向。

這兩年我一直大量地寫各種關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雖然獲得了大量的共鳴,但我也知道,但凡回到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真就很容易被排在學業成績之后。
比如當你遇到像小閉這樣的孩子,上課小動作多、走神,往往一開始,會被簡單歸因為不認真,不好學,不愛愛聽講。
我們對真正內心缺乏燃料或者已經“生病”的孩子的關心,一直都是姍姍來遲的。因此,很多孩子錯過了治療的窗口期。
![]()
所以今天就展開和大家聊一聊這部《陪你到清晨》,它不僅是一部紀錄電影,也是太多孩子和家庭的現實縮影。
![]()
01
“每個關鍵時刻他都成功自救,直到他救不了自己”
影片開頭,把鏡頭對準了崇左的一所高中,這所學校曾經發生過接連兩個學生跳樓的事故,引起轟動和關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定安醫院(精神衛生三甲)派了專家團來學校做了講座。
在給學生做了大面積的心理篩查后,有個叫做閉國錦(小閉)的高二學生主動要求要跟著專家回北京接受治療。

小閉一出來,其實就能看出有點不一樣的地方,比如習慣性抖腿,跟人談話時東張西望,也會偶爾發呆。
經檢查發現,他確實患有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并且還有因為ADHD引發的焦慮、抑郁。
![]()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小閉高中成績跟不上,不代表他是從高中才出現注意力不集中。
根據他對自己過往的描述,小學時成績還可以,數學拿過“A等級”,但到了高中課程難度一上來,成績就下去了。
評估他的醫生分析,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以及還算尚佳的智商,才掩蓋了注意力缺失的問題。“在每個關鍵節點,他都自救成功了。”
這點在做注意力檢測時也有體現。在做注意力測試題時,盯著他的醫生發現,小閉很快摸索出一套提高準確率的方法。
題目要求從左至右找到一個數字,他用手指指著數字,從左往右劃過一行,又緊接著向下從右往左劃過一行。如此就避免了漏行漏數。
他可能早就習慣了跟注意力不集中“搏斗”。
![]()
ADHD還影響到了他的人際交往。
小閉曾經當過籃球裁判,但在場上,一想到有那么多人正注視著自己,馬上就失神了,這就導致他沒有及時履行裁判的職責,產生了誤判。
日常他只有在同學面前“發神經”,說不著調的話來維系關系。
![]()
一方面被自己集中不了注意力的問題所深深困擾;另一方面,身邊又沒有能理解自己的人。
種種壓力的疊加下,引發了小閉嚴重的焦慮。
這就讓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更難集中注意力,還產生了失眠、拖延、焦慮,手機成癮等癥狀。這簡直是一種滾雪球般的惡性循環。
02
小閉的困擾,來自家庭
ADHD的成因至今很難被說清楚,但在影片中有一點是肯定的,小閉的家庭是缺位。
紀錄片開頭,就能強烈的感覺到小閉父母的不配合,比如醫生聯系小閉的家長,一開始打不通爸爸的電話,接電話的是小閉的叔叔。
對小閉的情況,叔叔一點兒也不覺得有問題,讓醫生“把那個思想品德搞正一點就好了。”
后來終于聯系上小閉的父親,小閉的情況他是一問三不知,語氣也很不耐煩。
![]()
在小閉的嘴里,才知道他過去的十幾年生活有多心酸。
小閉的父母在他很小時就離了婚,他印象中沒有媽媽的樣子。
爸爸也沒有盡到責任。爺爺有時會在小閉面前罵他爸爸,不干活,不給家里掙錢。
小閉記得,小學時,爸爸帶了個“后媽”回家,一起帶回來的還有一個妹妹。
有次,小閉被半夜吵醒,原來是爸爸帶著后媽和妹妹吃完肯德基回來了。
缺少被關愛還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中:
他偶然看到后媽掐妹妹的屁股表達親密,他也效仿。雖本意是想融入新的家庭關系,但做法欠妥,讓他被推得更遠。
![]()
小閉沒存爸爸的電話,接通電話后爸爸以為接到了詐騙電話
最關心他的,只有奶奶。但奶奶對孫子的關愛,往往會因為把控不好尺度,就變成了“溺愛”。
每次出門前,都是奶奶幫他綁鞋帶。有次在小學校園里,他的鞋帶開了,他自己都不會綁,尷尬得不行。
但對小孩子來說,奶奶給予再多的愛,都是無法取代父母之愛的。小閉很渴望來自父母的關注,但他無力去爭取,久而久之只好封存在心底。
小閉上了高中后,親生母親開始回過頭來聯系他。本來不提媽媽還好好的,但一提到媽,他難受的淚流不止。
也許,注意力缺失不只是小閉的原因,也是他在面對糟糕的家庭關系時產生的自我保護。

03
有效的治療和不愿留下痕跡的家長
在討論了小閉的病情后,醫生針對小閉的情況設計了兩種治療方案。
一種是開抗焦慮、治失眠、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這方面的藥物。
在吃藥的同時,還讓他和心理醫生進行“話療”。
其實影片中的大部分時候,是看不出小閉的異樣情緒的。他能跟醫生說明自己哪里不舒服,也能跟同齡人就著手機游戲聊得很好。放松時,他和正常男孩沒有什么差別。
![]()
但當心理醫生詢問他的過往,說到“我覺得這是可以哭的”時,小閉哭得難過又克制,他連哭都要找個沒人的地方躲著哭:
“要是我小時候學習的時候有人鼓勵我,做錯事的時候有人管我,我也不至于現在。我好像現在渾身都是毛病。”
![]()
跟醫生說完這些話,小閉的情緒又恢復了正常,他還對醫生說,覺得以后自己“會正常些。”
在小閉敞開心扉發泄完內心的壓力后,我確實能明顯感覺到,他像是卸下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
影片的結尾還是比較圓滿的,小閉從最開始一提到看書就痛苦,到后來會主動拒絕玩伴一起打游戲的邀請,選擇安安靜靜的獨自看書學習。
治療在他身上是起了明顯效果的。
小閉的爸爸也算是浪子回頭,開始給小閉發一些“小作文”,反思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
小閉或許是幸運的,因為他可以通過專家調研的契機,得到最專業的治療,但在影片之外,真相卻觸目驚心。
根據數據顯示,每六個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個受到心理壓力的困擾,但大多數的家長卻選擇刻意回避,對孩子的心理問題他們有著太多的顧慮。
僅有30%的家長能及時帶孩子就醫,更多家長會將孩子的求助讀成“叛逆”或“脆弱”。
而即便是帶娃去精神病院或者相關科室看病,他們也不愿意走醫保,(醫保的治療費用會很低),許多家長寧可自費也不要留下痕跡。
看完影片,了解了一些幕后,最大的感觸是,大家對孩子的心理困擾看得真是又輕又重。
輕的是覺得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只是矯情,重的是一旦真的需要接受治療,就不能讓別人知道這件事。
導演在觀影會后分享,其實非常多小孩想要出鏡,但家長統統選擇了拒絕。
對心理問題的“羞恥感”是真實存在的。
這大概也是導演拍攝這部心理電影的初衷,希望能讓大眾更正確的認知心理病,“精神問題不會伴隨人一輩子,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覺得情緒繃不住的時候,可以像治療感冒一樣的去精神科問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