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地時間10月30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支持、47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聯合決議案,旨在廢止特朗普政府于當年4月依據“國家緊急狀態”所推行的對等關稅措施。
2. 此次表決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共和黨占據多數席位的參議院中,竟有四位共和黨議員打破黨派壁壘投出贊成票。他們分別來自肯塔基州(兩人)、阿拉斯加州以及緬因州。這一跨黨派行動引發廣泛討論:特朗普的貿易舉措是否正在逐步喪失其在本黨內部的政治基礎?
![]()
3. 這一投票并非孤立現象。在此前七日內,參議院已接連批準兩項類似議案,分別取消了針對加拿大和巴西加征的關稅,從而形成對特朗普全球關稅戰略的“三連擊”,展現出立法機構日益增強的制衡姿態。
4. 從政治信號層面來看,這一系列動作無疑向白宮傳遞出清晰且強烈的不滿情緒。然而,若深入審視其實際效力,則需保持審慎判斷。
5. 按照美國現行立法流程,該決議尚需在眾議院獲得通過方能生效。但目前共和黨領導層已動用特殊議事規則,將相關審議推遲至次年3月,實質上為該議案設置了程序性障礙。
6. 即便出現意外情況,使決議順利闖關眾議院,總統仍可行使否決權加以阻斷。而國會若想推翻總統否決,必須在兩院均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絕對多數支持——在當前高度極化的政治環境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
7. 更深層次地看,這場政策爭端觸及了美國憲政體系的核心命題: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平衡。
8. 特朗普政府援引1977年頒布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實施大規模關稅調整,此舉已被眾多法律專家批評為行政權的過度擴張。事實上,美國憲法明文規定,征稅與關稅制定權屬于國會職權范疇。總統借宣布“國家緊急狀態”繞開立法程序,實質上動搖了長期以來確立的權力分工原則。
9. 目前,以Learning Resources為代表的一批美國企業已正式提起訴訟,指控聯邦政府“施加了史無前例且持續加重的稅務負擔”。與此同時,美國最高法院已安排于11月5日就此爭議舉行聽證會。這場司法較量的結果,或將比國會的政治博弈更具制度性影響。
![]()
10. 從政治象征走向經濟現實:關稅政策面臨的三重困局
11. 此次立法對抗的背后,折射出特朗普關稅戰略正深陷多重結構性困境。
12. 在投票當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發表評論文章,直指“特朗普已在貿易戰中落敗”。他尖銳指出,這些缺乏系統性的政策造成了三方面嚴重后果:本土生產者與普通消費者承擔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宏觀經濟環境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同時全球市場對美國制度穩定性的信心顯著下滑。
13. 此類判斷并非夸大其詞。從中西部廣袤農田中的大豆種植戶,到東海岸繁忙港口的進口分銷商,越來越多群體切身感受到關稅帶來的連鎖沖擊。
![]()
14. 從外交維度分析,特朗普慣用的“關稅威懾”策略正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美國頻繁背離既有協議、疏遠傳統盟友的行為模式,正在削弱其在全球事務中的道義權威與合作吸引力。
15. 作為本次決議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弗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精準點出問題本質:“總統征收關稅的方式只會制造混亂。”他認為,這種做法的本質是“先對所有伙伴發出威脅,再通過個別談判邀取政治功勞”。
16. 這種戰術或許能在短期內迎合國內特定選民情緒,但在國際舞臺上,它正持續侵蝕美國作為可信賴合作伙伴的形象與信用資本。
17. 因此,這場政治角力的意義遠遠超越簡單的贊成與反對票數對比。正如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所言,盡管該決議幾乎不可能真正約束總統的實際行動,但四名共和黨議員的“倒戈”本身即構成一個不可忽視的政治信號。
18. 它表明,特朗普的貿易方針不僅遭遇民主黨的普遍抵制,更在其所屬政黨內部激起了顯著分歧。在華盛頓的政治生態中,黨內分裂往往比跨黨合作更能預示未來政策走向的潛在變局。
19. 歸根結底,圍繞關稅展開的這場爭論,遠不止是一場關于進出口稅率的技術性討論。它實質上是一場涉及美國總統行政權限邊界、全球經濟治理秩序演變路徑,以及美國兩黨政治未來格局重塑的關鍵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