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紐約時報》和多家美媒報道,美國不少州的教育部門正在把教材做系統性的刪改,尤其是歷史課部分,任何涉及種族、性別、社會正義運動的話題都被貼上“爭議性”標簽。
一些教師說,他們不敢再隨意講課,因為講錯一句話可能引來家長投訴或政治組織的攻擊。
有州甚至明確規定,課堂不得談論當下社會熱點,特別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或憲法爭議。
這種情況,似乎讓歷史課徹底失去了原本的思辨空間。
問題來了,美國教育為何會做出這種轉向呢?
![]()
過去兩年,特朗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從宣布解散教育部到凍結大學經費,再到禁止聯邦資金支持任何“宣揚多元化、公平和包容”的項目。
這套政策的邏輯,就是要用保守主義的價值觀重塑整個教育體系,教育部不再強調包容、多元,而是強調傳統、愛國和信仰。
法律層面也有配合,美國45個州的立法者在過去三年里提出了近三百項法案,目標都是限制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種族、性別認同等內容。
這些法案很隱蔽,它不直接說禁止討論具體主題,而是要求教師“保持中立”。
但你想,在討論奴隸制、種族歧視、社會運動這類話題時,所謂中立其實就是不能說真話。
老師們知道這一點,所以干脆不講。
![]()
一些地方更夸張,比如德州,教育委員會甚至專門修改教學模式,增加德州歷史的比重,減少對美國整體和世界歷史的探討。
他們的說法是“加強文化認同”,但實際上就是把地方主義和民族主義當教育主軸。
這件事不只是教材被清洗,美國的校園讀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審查,現在很多書被列入黑名單,被指有“有害內容”,以討論種族、性別議題的書最常被封禁。
像探討跨性別議題的童書《喬治女孩》,因為涉及性別認同,被家長團體舉報后下架。
保守派說這是為了保護孩子,可從實際效果看,這種禁書潮已經讓美國教育的開放精神坍塌。
教師和圖書館員怕得罪任何一方,寧可刪書,也不敢冒風險。
![]()
這種審查文化不斷下沉,加州原本有種族研究課程,專門研究拉丁裔、亞裔、原住民族群的歷史,后來在政治壓力下被撤資。
有人擔心,這種趨勢會讓下一代美國人沒法理解民主價值,因為他們不知道歷史的復雜性,也無法識別過去的錯誤。
如果歷史課只教“標準版”,那美國的民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從政策角度看,這些措施并非孤立,而是新版“保守主義教育戰”的一部分。
特朗普政府的所謂“三板斧”政策——削減教育經費、整頓大學思想、解散教育部——幾乎完全改變了教育格局。
特朗普團隊的邏輯很簡單:聯邦政府要讓州政府掌握教育權,實現“地方化”和“家長主導”。
![]()
表面上聽著像是提升地方自主權,但事實上是把政治控制權轉移到保守力量手里。
更極端的是,特朗普在教育政策中多次提到要禁止教育機構“灌輸激進思想”,包括批判性種族理論和性別認同教育。
他說要推行“愛國教育”,確保學生理解“美國的偉大制度”。
于是,老師一旦在課堂講種族歧視或殖民歷史,就可能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簽。
哈佛等高校因為被指“未妥善處理反猶問題”,遭到聯邦撥款凍結,連免稅資格都被威脅取消。
這些都是政治手段,目的在于逼迫高校順應保守派的意識形態。
![]()
可以說,美國教育系統現在被政治文化綁得死死的,連AI教育和公共貸款減免計劃,都被納入“傳統教育回歸”的框架里。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教師的處境是最艱難的,很多老師說他們每天講課都像踩地雷,不知道哪句話會被誤讀。
教材層面的刪改幅度非常大,有的版本連“奴隸制遺產”四個字都被刪掉,這些都是有意為之的政治炒作。
出版社也怕,寧愿犧牲學術性,只要能順利過審。
美國的教科書市場高度集中,三大出版巨頭掌控絕大部分市場,它們看重的是銷量和接受度,而非學術質量。
![]()
結果就是,教材內容越來越通俗、越來越安全、越來越平面,而這正是美國教育的危機。
教育本該幫助人思考,而不是讓人只會接受。
現在的情況是老師不敢講、學生不敢問、家長敏感、學校怕事,整個系統都在變得沉默。
這背后其實是美國社會極化的反映,當政治越分裂,教育就越被當作爭奪陣地的工具,批判性種族理論的爭議就是典型例子。
這場美國教育的“靜音化”,或許會持續下去,老師們在備課時得更加小心,哪些內容能講,哪些不能講,都得先打好草稿。
這場變革或將會影響一代美國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也會塑造這個國家未來的文化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