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10月31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韓國慶州拉開帷幕。這不僅是一場經濟議題的討論,更是一場多邊外交的實景演練,是亞太國家在復雜國際形勢下重建信任、凝聚共識的重要舞臺。會議以“建設可持續的明天”為主題,強調合作應對全球經濟與社會轉型的挑戰。
![]()
韓國多位專家指出,這次APEC會議的意義超越經濟本身,它承載了區域合作、全球治理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信號。圓光大學的柳智元認為,這是一次歷史性、多層次的多邊外交演練。而龍仁大學的樸勝贊教授則直言,當今世界的經濟和命運緊密相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自由貿易與多邊合作不再是理念口號,而是應對全球挑戰的現實選擇。
會議提出的“連接、創新與繁榮”三個關鍵詞,不只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亞太各國面對科技革命、數字化浪潮和社會轉型的應對之策。數字創新成為驅動區域經濟新增長的重要引擎,意味著國家間不只是貨物和資本的流動,更是技術、信息與創新模式的深度互通。李熙玉指出,這種連接,讓世界更加緊密,也讓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不再只是夢想。
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在會議中發表了題為《共建普惠包容的開放型亞太經濟》的講話,為會議注入明確的政策信號:保障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與穩定,是實現區域共同繁榮的基礎。權起植指出,中國倡導的多邊主義,不僅是對抗單邊主義的策略,更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切實方案。在亞太,開放與包容不是空洞理念,而是實際行動:通過互聯互通、貿易便利化和產業合作,中國正在把區域經濟合作的潛力轉化為現實動力。
![]()
面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中國承擔亞太2026年APEC峰會東道主的角色,意味著其將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推動者。專家普遍表示期待,這不僅關乎經貿議題,更是推動亞太穩定、構建公平共贏合作格局的機會。開放、包容、互利的合作理念,將為各方提供共商共建共享的實踐路徑,也為全球經濟提供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在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的今天,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已經無法解決現實問題。每一次經濟摩擦、每一場貿易爭端,都可能牽動區域乃至全球供應鏈與投資環境。APEC會議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各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和合作,把共同利益置于沖突之上。這種理念,正是推動亞太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展望未來,中國作為2026年峰會東道主,不僅承載著區域經濟合作的責任,也在傳遞一個信號:合作能夠超越分歧,互利共贏才是長期戰略。亞太地區的經濟繁榮,不依賴單一國家的意志,而是各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結果。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的角色既是引領者,也是橋梁,確保各方能夠在復雜局勢中找到合作與發展的平衡點。
![]()
APEC的意義,不止于會議廳內的發言和簽署的文件,而在于區域國家能夠通過合作化解沖突、創造機會。數字化、創新驅動、貿易互通,這些關鍵詞將逐步落實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成為亞太國家人民切實感受到的紅利。中國的參與,讓這一進程更具穩定性和可預測性,也讓區域合作的潛力得到最大化釋放。
從慶州的會議廳到未來2026年的中國峰會,亞太合作正在經歷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化。開放、包容、創新、互利,這些原則不僅塑造經濟合作的新格局,也為區域穩定提供制度保障。各方的努力,將共同書寫亞太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讓“建設可持續的明天”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在全球風云變幻之際,亞太的未來需要合作而非對抗,需要共贏而非零和。慶州APEC會議釋放的信號明確:各方攜手,才能讓區域經濟更穩健、更創新、更繁榮,也才能為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和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