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請里,GPA到底多重要?不同名校對GPA要求有啥不一樣?9年級開始咋規劃GPA,還能兼顧課外活動?
本期《海外路路通》邀請了三位資深專家——國際升學指導協會委員、前常春藤招生辦主任Jillian,頂慧峰學術校長、伯克利畢業的Kerry老師,還有峰越教育的Elise老師,給大家掰開揉碎講清楚。
點擊觀看直播全回放海外路路通|頂尖名校招生官眼中的GPA管理與規劃藝術
01 美本申請,GPA是關鍵嗎?
不少家長問,申請美本的各種條件里,有沒有先后順序?GPA算不算最重要的?尤其現在國際環境不確定,很多學生還沒打定主意要不要申美國,對GPA的重視程度也跟著降了下來。
但在這個問題上,Jillian的觀點很明確:GPA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要知道,Jillian曾在多所藤校和頂級文理學院擔任招生官,對美本錄取邏輯有最直觀的一手經驗,她的判斷很有參考性。
為啥學校這么看重GPA?因為GPA能清楚看出學生的學習趨勢,尤其是學高階課程的表現 —— 招生官就靠這個判斷你能不能跟上大學課程。而且在招生官眼里,好的GPA背后藏著你的硬實力:肯努力、能堅持、追求優秀。
這些特質,正是大學想要的,也是你入學后能不能學好的重要信號。所以就算還在猶豫是否申美,想為未來留條后路、沖美本名校,GPA也可不能馬虎。
02 沖名校要啥GPA?三所大學給你參考
不同名校對GPA的看重程度不一樣。作為資深留學規劃老師,Elise喜歡用數據說話,她拿三所典型的美國名校數據,給大家劃了線。
①哈佛:看著“不是特別重要”,實際門檻高
哈佛把GPA歸為“考慮項”,但數據很實在:2024年入學的新生里,94%是高中前10%,95%在前25%,99%在前50%。想申哈佛,GPA至少得穩住前50%,想更有把握,前10%才靠譜。
②康奈爾:明確“重要”,前10%是主流
作為大家關注的藤校,康奈爾直接把GPA列為“重要項”。新生里,85%是高中前10%,75%在前50%。目標康奈爾的話,爭取前10%的GPA排名,申請時更占優勢。
③紐約大學:“非常重要”,高分是硬要求
紐大對GPA特別看重,18%的新生是滿績(4.0),超50%的學生GPA高于3.75 。想申請紐大,GPA得往高分沖,3.75以上才有競爭力,滿績就更加分了。
![]()
Elise老師還提醒:要是在上海或全國頂尖高中,GPA排名得更靠前——這類學校競爭太激烈,只有在年級里領先,申請時才能突出。
03 為啥說“GPA是規劃出來的”?
“GPA不是考出來的,是規劃出來的”,這是頂慧峰的核心觀點。從小在美國長大的Kerry老師,對此有特別深的感觸。他回憶自己當年的升學路徑其實很簡單,跟著學校節奏一條道走到底就行。
可如今環境早就不一樣了,升學 “卷” 得厲害,很多孩子要承受太多。“既要兼顧課程、又要拼競賽,既要保GPA、又要做活動” 的壓力,根本沒法像過去那樣 “順其自然”。也正因為看到了這種變化,Kerry老師才更想給大家講清楚 “GPA靠規劃” 背后的原因。
①頭部高中進度快,不提前規劃就掉隊
很多沖名校的學生選國際課程,但頭部高中的進度快得超乎想象:有些9年級就把10、11年級的內容學完了。
要是沒提前規劃、預習,直接跟著走,很容易跟不上。比如有的學生剛進國際體系,沒學過銜接課就上11年級的AP,英語和學術基礎都不夠,GPA肯定拉垮。
②國際課程路徑多,瞎跟風學不扎實
國際課程路徑多,但不少家長容易亂:聽人說這個競賽好就報,聽人說那個課程有用就學,結果孩子“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知識體系不完整。
比如學AP,正常得9-10年級先學榮譽課打基礎,11年級再正式學。可有些家長不懂,讓孩子直接跳級學AP,最后學不透,GPA也受影響。
Kerry老師說:很多孩子不笨,就是輸在沒規劃好銜接。想拿好GPA,提前規劃課程、打牢基礎,比臨時刷題管用。
![]()
04GPA下滑了,還能補救嗎?
不少學生遇到過:一開始GPA不錯,后來掉了,甚至出現C、D,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有救嗎?
其實這里藏著很多家長和學生不知道的“錄取潛規則”。有著多年藤校招生經驗的Jillian,手里握著很多外人接觸不到的一手信息,今天正好借著這篇內容跟大家透個底:就算GPA中途掉了一陣,也完全有補救的辦法,不用一慌就亂了陣腳。
沒畢業:下學期趕緊補
只要沒高中畢業,下學期就是機會。招生官也理解,比如男生可能10年級心智沒成熟,成績波動很正常,就看后續能不能進步。要是成績掉了,大學可能會要你下學期的成績,這就是證明自己的好時候。
出C/D:主動跟學校說明
要是成績從A、B掉到C甚至D,一定要主動跟學校解釋。比如身體不好、家里有急事影響了學習,只要說清楚,再拿出后續進步的成績,招生官會綜合看。
還有個關鍵:要是想退掉已經用來申請的課,必須提前告訴大學,不能自己偷偷退,不然招生官會覺得你沒責任心。
已錄取:成績掉了也要解釋
就算拿到錄取通知書,要是學年結束成績掉太多,大學還會找你要原因。畢竟大學希望你保持錄取時的水平,別入學后跟不上。
059-12年級:GPA和課外活動咋平衡?
美本申請不光看GPA,課外活動也重要。9到12年級咋分配精力,實現“雙贏”?Elise老師給了分階段建議,比例分配一目了然。
9年級:七三法則
9年級成績要算進申請,所以重點先把GPA穩住。70%精力放學習上,比如學好基礎課、提前預習;剩下30%可以多試試活動,比如參加社團、做志愿者,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
10年級:五五對開
10年級要選課,得花時間適應,所以GPA還占50%。但活動要從“瞎試”變“專注”:從之前試的里挑1-2個方向深入,比如喜歡理科就盯科創比賽,喜歡文科就練辯論,別貪多。
11年級:四六法則
11年級學習節奏穩了,40%精力保GPA就行。重點放活動上:這時候得拿出真成績,比如理科生拿個競賽獎,文科生發表文章,志愿者活動里挑大梁,這些比啥都管用。
12年級:四六法則之外,GPA不能松
12年級主要忙申請,但GPA不能松。大部分學校要12年級上學期期中成績,早申請沒中,常規輪還得要完整成績。40%精力顧GPA和收尾活動,60%專心搞申請:寫文書、準備面試、盯進度。
![]()
06 核心建議:沒“萬能公式”,做自己的“規劃師”
最后,Kerry和Elise老師給了個核心提醒,就三點:
①明確目標,別瞎走
國際課程復雜,不同學校要求不一樣。先搞清楚目標校看重啥,比如有的看GPA,有的看活動,再規劃課程和活動,別跟風瞎忙。
②學好英語,別拖后腿
英語是基礎,要是英語不行,數學、物理這些課都學不好,GPA肯定上不去。從9年級就抓緊練英語,多讀學術文章、寫英文作文,為后面打基礎。
③把自己當“品牌”,自己負責
招生官常說:“沒有萬能公式”,沒人能靠一套模板申上名校。所以家長要幫孩子把自己當“品牌”經營,GPA、活動、標化都是“招牌”,得提前規劃。
更重要的是,孩子要自己當“老板”,主動了解學校要求、規劃學習,對自己申請負責。只有自己上心,才能真正亮出優勢。
![]()
美本申請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長期戰。從9年級開始規劃GPA,分階段平衡學習和活動,自己主動上心,才能在競爭里出彩。
看看新聞記者: 李西文
編輯: 張馨元
責編: 袁宏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