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與房地產相關內容出現在多個戰略任務中,重點提到兩點:
1、完善促進消費制度機制,清理汽車、住房等消費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2、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這兩點預示著,未來5年房地產行業將全面轉向注重品質與安全的高質量階段。
中國房地產市場,在 2025 年迎來關鍵轉折。從一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逆勢增長,到 "十五五" 規劃明確高質量發展路徑,多重信號顯示樓市已進入筑底回升通道。更重要的是,"房住不炒" 定位下的發展框架日益清晰,未來 10 年房地產市場 "保障托底、市場升級、風險可控" 的核心基調已然確立,一個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配的房地產新生態正在成型。
一、筑底信號:政策與市場的雙向印證
判斷樓市觸底的核心依據,在于政策效力與市場反饋形成正向循環,這一特征在 2025 年表現得尤為明顯。經過兩年多的政策迭代,房地產市場正從深度調整向止跌回穩過渡,結構性復蘇跡象已逐步顯現。
政策端的精準發力構成市場托底的核心支撐。截至 2025 年 10 月,全國超 200 個省市縣出臺調控政策超 510 條,形成了 "需求激活 + 供給優化 + 模式轉型" 的三維政策體系。一線城市的政策調整最具風向標意義:北京允許符合條件家庭在五環外不限套數購房,上海對青浦區人才放松社保年限要求,深圳則全面放開鹽田、大鵬新區限購,并將非核心區購房套數限制大幅放寬。更具突破性的是利率政策創新,上海、深圳率先取消首套與二套房貸利率區分,二套房執行 3.05% 的首套利率標準,直接降低了改善型購房成本,推動深圳新政落地后第二周新房套均總價環比上漲 29%。這種 "分區域梯度放松" 的策略,既避免了市場大起大落,又精準釋放了合理需求,體現了政策調控的成熟度。
市場端的積極回應印證了觸底判斷的合理性。2025 年 9 月,北京二手房網簽量達 15629 套,同比、環比分別上漲 17.7% 和 17.2%,創 6 個月新高;上海二手房成交 20389 套,同比增幅近 28%;深圳一手住宅網簽量同比上漲 32.7%,二手房同比漲幅更是達到 42.5%。盡管 10 月熱度略有回落,但核心城市優質項目仍保持較高關注度,國慶假期房企通過特價房源、家裝補貼等促銷活動拉動了局部市場活躍。值得注意的是,二手房市場已成為需求釋放的主渠道,重點 30 城二手房成交占比在 2025 年 7 月升至 68%,15 個省區市的二手房交易量已超過新房,這標志著市場從增量主導轉向存量與增量并重的新階段。
二、基調確立:高質量發展的三維框架
如果說 2025 年的市場變化是 "觸底" 的信號,那么 "十五五" 規劃建議提出的發展路徑,則明確了未來 10 年房地產的核心航向。這份頂層設計構建了 "保障 + 市場 + 安全" 的三維框架,徹底告別了過去依賴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
保障體系的 "優化升級" 成為民生托底的關鍵支柱。與 "十四五" 時期 "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不同,"十五五" 規劃強調 "優化供給",意味著保障房發展將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未來 10 年,保障房將在區域布局、產品結構、建設品質上實現全面升級,重點滿足城鎮工薪群體和困難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配合城中村改造的 "房票安置" 政策,保障體系不僅能解決民生痛點,更能釋放增量需求,形成 "保障托底、市場補充" 的住房供應格局。截至 "十四五" 末,全國已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 1100 多萬套,惠及 3000 多萬群眾,這為未來 10 年保障體系的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場體系的 "品質革命" 成為需求升級的必然選擇。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轉變決定了市場邏輯的重構:剛需多通過二手房解決居住問題,新房市場已轉向滿足改善性需求。這一趨勢在戶型結構上體現得尤為清晰,2025 年前三季度重點 30 城 120-144 平方米戶型成交占比升至 30%,杭州、成都等二線城市改善型戶型占比超 50%,北京 120 平方米以上大戶型占比達 42%。高端市場的表現更為亮眼,上海上半年誕生 25 個單價超 10 萬元的 "日光盤",北京千萬元級新房成交同比增長 67%,顯示高凈值人群對優質住房的需求旺盛。順應這一趨勢,"十五五" 規劃明確提出建設 "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 ' 好房子 '",從層高、隔聲等細節標準到綠色建筑要求,推動住房品質全面提升,這將成為未來市場競爭的核心維度。
風險防控的 "制度護航" 成為市場穩定的根本保障。經歷過房企債務風險集中爆發后,防范系統性風險已成為房地產發展的底線要求。"十五五" 規劃提出完善并購、破產、置換政策,盤活低效用地和閑置房產,并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在融資端,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和項目 "白名單" 制度正在落地,確保資金真正用于項目建設交付;在銷售端,現房銷售制度有序推進,從根本上解決 "交房難" 問題。這些制度設計構建了 "權責清晰、風險隔離、監管有效" 的市場秩序,為未來 10 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安全網。
![]()
![]()
![]()
三、趨勢展望:分化中孕育的新機遇
未來 10 年的房地產市場,將在 "總量穩定、結構分化" 的格局中前行。告別普漲時代后,市場機遇將集中在特定區域、特定產品和特定模式上,行業生態將發生深刻變革。
區域分化將呈現 "強者恒強" 的格局。核心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市場鴻溝將進一步拉大: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憑借經濟基礎和人才吸引力,仍將保持需求韌性,尤其是優質地段的改善型項目將持續走俏;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依托產業升級,成為改善需求釋放的重要陣地,新規項目首開即售罄的案例頻頻出現;而缺乏產業支撐、人口持續流出的三四線城市,市場調整壓力仍將持續,2025 年三線城市房價已出現同比 1.30% 的下跌。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城市間,同一城市內部的板塊差異也將加劇,核心區與外圍區域的市場表現將呈現顯著落差。
產品創新將成為企業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在改善需求主導的市場中,同質化產品已難以獲得認可,房企必須轉向 "精細化運營"。從趨勢看,綠色建筑、智慧社區、全齡友好空間將成為 "好房子" 的標配,物業服務也將從 "三保一綠" 升級為涵蓋養老、托幼、健康等多元化服務的綜合體系。龍湖、綠城等企業的實踐表明,通過產品品質提升和服務延伸,能夠有效提升項目去化率,獲得市場溢價。同時,存量房市場的崛起催生新需求,舊房改造、社區更新、物業服務升級等領域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發展模式將完成從 "開發" 到 "經營" 的轉型。隨著 "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的加快構建,行業將逐步擺脫對 "高杠桿、高周轉" 的依賴。在融資端,房企將更加注重經營性現金流,資產證券化、公募 REITs 等工具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在業務結構上,持有型物業比例將提升,租賃市場尤其是長租房市場將迎來發展機遇;在價值鏈延伸上,從房產開發到社區運營、資產管理的全鏈條服務能力,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這種轉型雖然陣痛,但終將推動行業回歸居住本質,實現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結語
中國樓市的 "觸底反彈",并非回到過去的規模擴張老路,而是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的理性復蘇。未來 10 年,"保障托底、市場升級、風險可控" 的基調已經明確,房地產將從國民經濟的 "支柱產業" 轉型為 "民生保障 + 品質服務" 的綜合性產業。對于購房者而言,核心城市的優質改善型房源和次新二手房將具備較高性價比;對于房企而言,精準把握需求升級趨勢、堅守產品品質、防控經營風險是破局關鍵。在這場深刻的行業變革中,唯有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在分化的市場中把握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