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半導體是現代科技的“心臟”,那最近歐洲的兩記“急剎車”,可謂是讓這個心臟瞬間失了節奏,剛進2025年,歐洲對中國的政策風向突然大變。
10月,荷蘭政府突然接管安世半導體,并宣布斷供中國區晶圓;緊接著,德國總理默茨也甩出一記“反轉聲明”,要徹底更換國內所有中企5G設備。
兩件事看似孤立,實則是一條神經連著歐洲的焦慮,一條血脈連著全球供應鏈的脆弱。
![]()
荷蘭的“罕見蠢棋”
2025年10月29日,荷蘭政府突然出手,對擁有中國背景的安世半導體實施“強制接管”,并火速任命斯蒂芬·蒂爾格為臨時CEO。
還沒等外界反應過來,新領導班子就宣布:以“中國區公司不履行合約”為由,立即切斷對中國安世的晶圓供應。
這個理由聽起來像是個借口,外界也沒怎么買賬,荷蘭這步棋,怎么看都像是頂著美國的壓力,想用“斷供”來敲打中國半導體產業,但問題是,這套老劇本,中國早就不吃這套了。
![]()
德國媒體毫不留情地稱這是一招“罕見的蠢棋”,為啥,因為安世的中國區公司并不是個“裝配工廠”,而是全球晶圓產能的主要一環。
你這邊剛斷供,那邊中國立馬反手一招“釜底抽薪”:安世中國在11月2日公開宣布,早就在預判風險后儲備了足夠的成品與在制品庫存,供貨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這就像是對方剛掏出大刀,結果中國這邊已經穿好了盔甲,還拿出了一把盾牌,斷供,反倒成了空炮一響,不僅沒傷到中國,還讓荷蘭自己摔了個跟頭。
![]()
原本運轉良好的國際供應鏈被自己親手切斷,這一刀砍得不只是安世的股價,還有荷蘭自身的商業信譽。
而中國的快速應對,不只是“招架”,更像是在告訴世界:別指望靠掐斷脖子來逼中國低頭,這條路,行不通了,任何試圖以斷供脅迫中國企業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德國突然轉向,暴露歐洲的深層焦慮
就在荷蘭這出戲還沒散場,中美卻在釜山上演了一場“低調緩和”:高層會談氣氛尚可,雙方都釋放出一定善意,本以為歐洲會松一口氣,結果德國的反應卻是變本加厲。
![]()
10月底,會談剛結束,德國總理默茨突然宣布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計劃投入超過20億歐元,更換德國境內所有中企參與的5G設備。
他的理由是“不能讓中美來決定技術的未來”,這話聽起來像是強調自主,但細一琢磨,邏輯并不通順。
如果說之前德國是被美國推著走,那么現在美國態度緩和,德國卻反手更激進,顯然另有隱情,這背后,其實藏著歐洲更深層的結構性焦慮。
![]()
一方面,是對制造業競爭力下滑的恐慌,俄烏沖突期間,歐洲軍工產能被徹底“驗了貨”:北約炮彈遠遠跟不上烏克蘭的需求,反而是俄羅斯在沒全面動員的情況下,產能還壓了歐洲一頭。
這不是戰術問題,而是產業根基出了問題。高端制造被外包、技術研發被削減,歐洲在“和平紅利”里泡太久,忘了怎么造東西。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制造的強勢崛起自然成了“威脅”,德企在5G、汽車電子、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正面遭遇中國企業的競爭,歐洲部分政治人物索性不再講“市場邏輯”,而是轉向保護主義路線,用行政手段“排除競爭”。
![]()
另一方面,是觀念上的慣性,在長期的輿論引導下,歐洲部分政界與媒體仍難以接受中國的對等反制,比如稀土出口管制、對荷蘭企業的調查,一旦中國也玩硬的,他們反而覺得“這不符合規則”,說白了,還是沒從“施恩者”心態中走出來。
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層面的“轉不過彎”,默茨的180度轉向,也許不只是政策,更是一種文化上的應激反應。
貿易戰的前奏?
荷蘭的斷供,德國的斷鏈,這兩件事連起來看,已不只是個別行為,更像是中歐關系的一次“應力測試”,有人開始擔心,這是否已經是中歐“貿易戰”的前奏。
![]()
這種擔心并非空穴來風。歐洲要“戰略自主”,但目前的做法看起來更像是“戰略孤立”。切斷供應鏈、清洗設備、強行脫鉤,這樣的操作會不會真的讓歐洲更強?
現在柏林和布魯塞爾的決策,越來越像是“被安全焦慮綁架,而不是基于經濟理性”。更換5G設備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暴漲,工期延誤,服務質量下降。
而斷供安世晶圓帶來的,是整個歐洲半導體生態鏈的震蕩,這些成本,最終會砸在誰頭上,不是中國,不是美國,而是歐洲自己的企業和納稅人。
![]()
而中國的反應,也不再是過去的“忍讓”,對荷蘭的“投機主義”行為,中方明確表示,將進行“有力反制”,雖然具體措施尚未公布,但可以預料,貿易、投資、技術合作等領域都可能成為回擊的方向。
這場博弈還遠未結束,中歐關系短期內很難回到過去的“蜜月期”,但也不必一腳踩到底,歐洲如果能認識到:脫鉤不等于安全,封鎖不等于優勢,也許還能在戰略調整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荷蘭的魯莽斷供,德國的高調轉向,其實是歐洲在多重壓力下的“情緒爆發”,但中國的冷靜應對,恰恰展現了另一種戰略姿態:不靠叫囂,用行動說話。
![]()
這場風波的核心,是全球力量格局重塑中的必然摩擦,問題不在于“誰得罪了誰”,而在于歐洲是否已經準備好,用新的思維面對一個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中國。
全球化的產業鏈割不斷,貿易戰沒有贏家,對抗只會讓雙方都付出代價,而真正聰明的應對,是把握變化中的機會。
中國已經在做準備,關鍵在于,歐洲還能不能穩住方向盤,合作共贏,仍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問題是,誰能先讓情緒退場,讓理性登臺。
信息來源:
遭停供晶圓,安世中國發聲:庫存充足 2025-11-03 10:07·環球時報
歐洲太焦慮,德國總理默茨:決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未來 2025-10-30 08:48·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