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主導其境內的安世公司,對中國采取了第二波報復行動,切斷了關鍵的晶圓供應。這被一些媒體形容為荷蘭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卡脖子”行為。然而,中國的反應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不僅沒有表現出慌亂,反而顯得從容不迫。
安世半導體在中國的主體更是向客戶發出公告,表示庫存充足,并且新的國產化產能銜接在即。更引人深思的是,隨著中美之間近期出現對話緩和跡象,美國似乎正從這場爭端中抽身,留下荷蘭和整個歐盟獨自面對中國。這場看似是中荷之間的商業糾紛,迅速演變為中國“以一己之力”對抗歐盟27國的地緣經濟博弈。
![]()
這整個事件,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國際政治劇,其中充滿了誤判、博弈與戰略轉圜。它讓我們看到,在全球化深度發展的今天,所謂的“制裁”與“報復”,其效果往往取決于誰準備得更充分,誰的產業鏈更具韌性,以及誰更能承受博弈的代價。
荷蘭這次出手,不可謂不快。在很多人還沒完全反應過來的時候,第二波報復已經啟動,直接切斷了晶圓供應。晶圓是制造芯片的基底,如同建造房屋的地基,這一招看似打在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要害上。荷蘭可能預期,這一舉動即使不能立刻迫使中方讓步,至少也會讓中國的相關企業陷入短期困境,從而為自己在談判中贏得籌碼。
然而,中國的應對,更像是一面早已準備好的“厚盾”。安世中國迅速發布公告,明確指出已經建立了充足的成品和在制品庫存,足以滿足客戶直到年底甚至更長時間的需求。同時,公司已經啟動多套預案,加緊驗證新的晶圓產能,目標是實現從明年起的無縫銜接。這短短幾句公告,傳遞出幾個關鍵信息:第一,對于可能的斷供,中方早有預料和準備,“囤糧”充足,不怕短期封鎖。第二,中國的目標絕非被動應對,而是借此機會加速供應鏈的國產化替代,實現“壞事變好事”。
這就讓荷蘭的“快刀”仿佛砍在了鋼板上,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助推了中國在半導體材料自主可控道路上的步伐。荷蘭的舉動,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助攻”,暴露了其對中國產業準備度和戰略決心的嚴重誤判。它或許以為這是一場可以速戰速決的“閃電戰”,但中國已經為之進行了一場“持久戰”的充分準備。
![]()
這場爭端中,另一個值得玩味的角色是歐盟。最初,歐盟看似默許了荷蘭的行動,在針對中國的問題上,歐盟成員國時常表現出“同氣連枝”的姿態。但隨著事態發展,特別是當中方展現出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反制手段后,歐盟的態度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歐盟委員會的高級官員公開表示,安世半導體是“事關重大的雙邊問題”,并承諾愿意協助中荷雙方溝通,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這種表態,與其說是強勢介入支持荷蘭,不如說是在“踩剎車”和“打圓場”。為什么歐盟的態度會發生轉變?核心在于“代價”。
報道中提到了一個關鍵細節:安世中國生產的芯片對全球汽車產業至關重要。一家海外本田工廠因此事已導致年產20萬輛的工廠停產。汽車產業是德國、法國等歐盟核心國家的經濟命脈。當中方的反制措施直接影響到歐洲汽車制造業,導致工廠停產、工人失業時,歐盟27國各自的利益算盤就開始噼啪作響了。荷蘭為了迎合某些外部勢力或自身短期政治考量而挑起的爭端,卻要讓整個歐盟的支柱產業來承擔代價,這顯然不是其他26國愿意看到的。于是,“團結”的歐盟內部出現了裂痕,所謂的“以一對二十七”,其實是中國與歐盟整體利益、以及與歐盟內部各國具體利益之間的復雜博弈。當中國的拳頭足夠硬,硬到讓歐盟整體感到疼痛時,其內部的集體行動就難以為繼。
![]()
而更讓荷蘭和歐盟陷入被動的,是美國的動向。報道指出,中美近期進行了會談,并在一些分歧上達成共識,白宮甚至宣布中國同意對美恢復汽車芯片供貨。這意味著,美國可能已經通過與中國的雙邊溝通,為自己確保了芯片供應安全,從而退出了這場混戰。當初或許是美國在背后“煽風點火”,鼓勵荷蘭對華強硬,但當局勢不利于美國利益時,它便迅速調整策略,與中方找到了“默契”。留下的荷蘭,則成了孤懸在外的“棋子”,獨自面對中國的反制和經濟損失。這生動地揭示了國際關系中,大國博弈的殘酷性:小國往往成為博弈的籌碼,而非棋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