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楊林宋)11月2日,一位39歲女性因牙周病導致牙齒掉光,需佩戴假牙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對牙周病的關注。為何看似普通的牙齦問題會導致牙齒脫落?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口腔科主任楊德圣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牙周病以破壞牙周支持組織為特征,是導致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須重視早期癥狀并及時治療。
楊德圣介紹,牙周病是由牙菌斑生物膜中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慢性牙齦炎逐步向深部牙周組織發展。牙結石則是菌斑經唾液礦物鹽沉積鈣化,形成的堅硬沉積物。牙結石是菌斑附著的促進因素。這些致病因素持續刺激牙齦,會讓炎癥從牙齦蔓延至牙周膜、牙槽骨等深層組織,最終導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齒失去支撐后逐漸松動脫落。
![]()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口腔科醫生團隊為患者治療。受訪者供圖
楊德圣表示,牙周炎不僅會對口腔局部健康造成影響,與全身系統疾病之間都有關系。例如,牙周局部炎癥會破壞上皮的完整性,導致牙周致病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進而引起系統性炎癥反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牙周病還與糖尿病相互影響,糖尿病患者易患牙周炎,且病情更嚴重;反之,牙周炎會加重胰島素抵抗,影響血糖控制,形成惡性循環。此外,牙周炎還與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妊娠等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楊德圣強調,牙周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當身體發出以下信號時需及時就醫:一是刷牙或漱口時牙齦出血;二是牙齦顏色變為鮮紅或暗紅,質地變軟,伴隨紅腫、疼痛;三是出現持續口臭,且刷牙、漱口后難以緩解;四是牙齒松動、牙縫變大,進食時感覺牙齒晃動,塞牙頻率增加;五是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齒看起來“變長”,對冷熱食物十分敏感。
“牙周病不可怕,可防可治。早發現可以簡化治療流程,提高治療效果。”楊德圣表示,牙周病診斷分4期,基礎治療是核心,即通過齦上潔治術(洗牙)去除牙齒表面菌斑和牙結石,齦下刮治術清理牙周袋內的致病物質,再經根面平整處理,為牙周組織修復創造條件。
若牙周袋深,出現解剖缺陷,基礎治療效果不佳,可采用手術治療,包括切除性手術、再生性手術等。由于附著喪失、牙齒移位、牙齒缺失,咬合創傷是牙周病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復發的重要原因。需要調合、修復、正畸等多學科治療。藥物治療可作為補充,替硝唑能殺滅厭氧菌,阿莫西林與甲硝唑聯合使用可增強殺菌效果,適用于侵襲性牙周炎和有全身癥狀的患者。
楊德圣指出,牙周病是慢性進行性疾病,完全可防可治,日常防護需做好三點。
第一,認真刷牙。每天至少刷2次,每次3分鐘,采用巴氏刷牙法,確保清潔牙齒各面及牙齦邊緣。
第二,巧用輔助工具。刷牙后用牙線或牙間隙刷清潔牙縫,清除牙刷難以觸及的死角殘留。
第三,定期專業潔治。每年洗牙1~2次,及時去除牙結石和頑固菌斑,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