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空調宣布“十年整機包修”,連外機都包,號稱行業首創。按理說,這是好事,消費者拍手叫好才對。
可現實呢?評論區一片質疑:“有沒有小字?”“包修還是包換?”“十年后維修費誰出?”
![]()
甚至有人調侃:“等于是告訴我,這空調能用十年,但第八年就得開始找小米客服預約了。”
這哪是慶功,分明是“社死現場”。一個本該提升口碑的福利政策,硬是被輿論當成“新套路”來防。
問題出在哪?不是網友太敏感,而是小米的信任賬戶,已經被一次次“小字游戲”和安全事故,透支干凈了。
![]()
過去,雷軍靠“和用戶做朋友”起家,小米靠“性價比+真誠”打天下。可如今,手機賣到五六千,汽車沖上30萬,錢賺得多了,但“朋友感”卻沒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越來越熟練的“營銷話術”:大字沖在前,吸睛引流;小字藏在后,免責兜底。
![]()
“逆光之王”是“設計目標”?
“小尺寸續航之王”是“未來目標”?
“超強鋼”是“項目名稱”?
這些話術,像極了職場里的“畫餅”:
口號喊得響,責任留得少。
聽著熱血沸騰,細看全是“免責條款”。
羅永浩說這是行業通病,沒錯。
![]()
vivo、魅族也用小字標注“目標”。可為什么只有小米被罵得最狠?因為別人是“普通玩家”,小米是“頂流偶像”。
你越把自己捧成“良心品牌”,大家就越用放大鏡看你。更何況,小米的“小字”總出現在最敏感的地方:不是普通參數,而是核心賣點。
當“王者”“之王”這種絕對化詞匯,配上“目標”“設計”這種模糊解釋,就像在說:“我先讓你以為我做到了,再告訴你我只是想做。”
![]()
這種“預期管理”,短期能拉熱度,長期卻在消耗信任。
更致命的是,這套玩法用在了汽車上。當一輛小米SU7撞山起火,三名女大學生遇難,公眾追問的不是“銷量多少”,而是“智駕宣傳有沒有誤導”“車門為何打不開”。
可小米的回應,總是慢半拍,雷軍的演講,只講成績,不談問題。
![]()
于是,信任開始塌方。
你越是高調宣傳“技術突破”,大家越懷疑你是否隱瞞缺陷;你越是強調“用戶至上”,大家越覺得你在“玩話術”。
現在,空調推“十年包修”,本想用長期承諾重建信任,可網友第一反應卻是:“又來畫餅?”
不是政策不好,是品牌可信度崩了。真正的信任,不是靠一句“包修十年”就能拿回來的。
![]()
它需要:在事故后第一時間公開數據,在爭議中主動邀請第三方檢測,在宣傳時去掉“設計目標”這類模糊表述,在高端化路上,少喊“對標蘋果”,多講“我們差在哪”。
小米缺的不是技術,是面對問題的坦誠。缺的不是銷量,是讓用戶說“我信你”的底氣。
如果“十年包修”真能說到做到,不設門檻、不玩文字、不推諉扯皮,那這十年,或許就是小米從“營銷高手”變成“值得信賴的品牌”的轉折點。
否則,再多的“首創政策”,也只是又一張寫著“我們很真誠”的帶小字海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