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當代年輕人來說,減肥,已經說不清是一種習慣還是本能。
計算熱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三分練、七分吃」成了比肩天道酬勤的信條。
今年三月,一份「國家教你減肥」的食譜指南,更是讓飲食管理控制身材的重要性被擺上臺面。
「牛馬」一天,要是只能按食物克重來吃飯,恐怕日子的盼頭也沒剩下多少。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懷念起從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似乎把一切交給代謝就好。
不過你可能沒想到,如今的小孩,體重早已今非昔比。超重肥胖,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正以超乎想象的規模蔓延,困住上千萬兒童青少年。
中國孩子,越來越胖了
曾經,營養不良是中國父母心頭一塊揮之不去的陰霾。吃不飽、吃不好造成的豆芽菜身材,不僅讓花樣年華減色幾分,也助長了找工作、談戀愛「矮人一頭」的自卑感。
而如今的孩子,恨不得頓頓十全大補,享受精確到各類營養元素全覆蓋的投喂,身高和體重一路猛增。
2020年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就指出,從1992年到2020年,6-17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整體都在上升。
如果把時間線拉近,會發現與2010-2013年相比,2015-2017年6-17歲男孩的平均體重增加了1.4千克,身高增長了1.6厘米;女孩則分別增了0.6千克和1厘米。
在體重上漲這件事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不甘示弱,但高年齡段的兒童青少年顯得更加「積極」。同樣是15歲的城市男孩,短短五年間,平均體重就漲了5.3千克,增幅位居全年齡段之最。
![]()
但時代的每份饋贈都暗藏其價格,當營養過分豐盛時,原本幫助身體發育的能量,就會化身超重和肥胖的推手。
由于不同年齡段體脂水平的占比不同,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的體重發育情況,存在不同的判定標準。
6-17歲的兒童青少年,通常采用與成人類似的BMI判斷法。至于學齡前兒童,則多引入「標準差」來輔助測量,按照超出平均體重幾個標準差,判斷屬于超重還是肥胖。
通常來說,體重漲得多了,超標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報告》統計顯示2015-2017年,對比6歲以下兒童,超重和肥胖在6-17歲兒童青少年中更為常見,占比達到了11.1%和7.9%,遠高于前者的6.8%和3.6%。
不僅如此,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增重戰里,男孩成了更容易「中彈」的一方,不僅有更高的超重和肥胖率,和女孩的差距還在逐年擴大。2015-2017年,6-17歲男孩的肥胖率高達10%,比同年齡段女孩高出4.4個百分點。
![]()
明明同為父母的寶貝,為什么男孩「承受的重量」更多一些?
實際上,男孩需要的能量天生就比女孩更多;而「強壯」和「苗條」兩套審美標準,使得男孩相較女孩,更容易低估自身的體重與超標情況,以至于攝入過多能量。
家長的愛也是「幸福肥」的溫床之一。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有肉不叫胖,而叫「有福相」。對嬰兒肥的寬容,疊加傳統文化的濾鏡,助力了兒童青少年,尤其是男孩體重的集體超標。
學齡前兒童超重之最,不在北方
相比個頭猛漲的學齡兒童,學齡前期的體重超標問題,常常被人忽視,以致埋下人生的伏筆。
這是因為,身體如何調節能量,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營養攝入決定的。通俗來說,就是一個人如果小時候體重超標,可能會終生在超重的軌道上暢行無阻。
根據2025年《國際肥胖雜志》上的一項調研,五歲以下學齡前兒童的超重潮已然到來,僅2019年,體重超標的比例就高達22.1%。
出人意料的是,全國范圍內,湖南、香港和澳門成了學齡前兒童超重率最高的前三名。
尤其是湖南,這個以敢拼敢闖聞名的地方,在體重上的表現也格外勇猛——從2000年到2019年,省內學齡前兒童的超重率從27.8% 漲到32.8%,以遠超平均值的水準保持全國第一。
研究預測湖南有望領先到2030年,屆時超重率可能飆至40.6%,相當于每十個小孩里,就有四個體重超標的。
![]()
湖南成了學齡前兒童最「重量級」的省份,或與當地的飲食習慣有關。上述研究指出,當地辛辣油潤的口味偏好,可能是體重上升的誘因之一。
香港、澳門兩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學齡前兒童,均以高達近三成的超重率,位列2019年的第二、三名,可能是他們日常飲食受到西式快餐和加工零食的影響較多。
作為內地最開放的城市之一,魔都上海也緊跟國際生活潮流,孩子們的營養滿格甚至過剩。其學齡前兒童超重率在2000年與2019年堅守全國第六,并從22%漲到了27.4%。
然而南北梯度仍然存在,2019年學齡前兒童超重率最高的十個省市里,其余六個均來自北方。
如果再對比2000年,不難發現,華北、東北和部分華東地區超重兒童的增長格外明顯,其中天津以6.2個百分點的增幅領跑全國。
與之相反的是廣西,保持著全國最低紀錄與最少漲幅,預計到 2030 年,超重學齡前兒童比例也難以突破兩成。
具體到全國354個城市的統計中,廣西和湖南的城市在學齡前兒童超重的長隊里分列兩端——最低的廣西北海僅為11.3%,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最高的湖南婁底則達到了驚人的36.3%,是北海的三倍有余。
![]()
戲劇性的是,超重率最高的十個城市里,湖南就占據了九個席位,此外上榜的還有山東聊城;而廣西的14個地級市,清一色穩坐低超重率的安全區。
玄機可能藏在各地的餐桌上。一項針對飲食模式與兒童青少年肥胖關聯的研究指出,相比以大米、蔬菜和紅肉為主的傳統膳食,現代飲食中的加工肉類和油炸食品,有更多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成了給體重加碼的主力軍。
一代又一代,肥胖是無窮接力賽
對不少兒童青少年來說,超重和肥胖雖不致命,卻有機會「一胖誤終身」。
咬牙減肥固然讓人心累,但更扎心的是,之所以陷入體重超標的泥沼,很多時候是家長「提前犯下的錯」。
比如有的小孩還沒出生,就被「負重前行」。2025年發表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的一項研究指出,和孕期體重增長適中的母親相比,體重增長過度的母親,后代更容易超重肥胖。
這背后的機制,可以理解為一場「甜蜜的戰役」——當孕期母體的血糖水平偏高時,大量轉運葡萄糖對胎兒發起「進攻」,胎兒被迫分泌更多胰島素,同時把自己的發育進度條拉長了一截。
父親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在中國,一個父母體重都超標的小孩,超重肥胖的風險是普通孩子的三倍多。
![]()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父母體重正常的孩子就能掉以輕心。在后天風險因素中,進食速度快的孩子,體重超標的風險達到了正常孩子的1.91倍。
這也很好解釋:風卷殘云之下,大腦還來不及發出飽腹信號,食物就排隊進了胃里,很容易攝入過量。要是配上幾口小甜水,外加熬夜讓代謝系統「短路」,體重想不上漲都難。
可即便如此,面對孩子日漸圓潤的臉龐,許多家長還是對體重標準保持靈活的底線——超標不假,但只要有精神、胃口好,就不用太計較;或是先等身高竄一竄,體型自然就勻稱了。
只是,和肥胖同行的眾多疾病不會因年齡而止步,成年人聞之色變的各類慢性病同樣會發生在小孩子身上。
《肥胖評論》上的一篇研究在整合了超150萬名兒童青少年的數據后發現,肥胖兒童青少年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風險,是體重正常同齡人的26.1倍,高血壓、哮喘等疾病的患病率也顯著升高。
![]()
盡管肥胖「惡行累累」,但放眼全世界,每一代都在變得更胖。據世衛組織統計,從1990年到2022年,成人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青少年肥胖率則增加了三倍,肥胖總人數超過十億。
這樣的「肥胖循環」,正如一場沒有盡頭的接力賽,父母在給予愛的同時,也不慎將健康隱患的種子,一同埋進孩子的未來。
他們此刻或許渾然不覺,但隨著長大成人,肥肉成了比陪伴更長情的存在。曾有人調侃「減肥就是一直在路上」,可要跑贏這場比賽,或許從來都不只是意志力的考驗。
本文轉載自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本文科學性已由女王大學病理及分子醫學碩士伍麗青審核。網易旗下欄目,用數據說話。作者:江流石,設計:秋瞳、起司司。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