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真是背后捅刀的好手,在中國賺的盆滿缽滿的時候閉口不談,現在遇到了問題就把鍋全都甩向中國。
![]()
而且從德國媒體對華的態度來看,近5年里的負面報道是越來越多,這種表態已經很明顯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大防守力度。
為什么德國媒體突然翻臉?他們真的不怕惹怒中國嗎?
![]()
德國輿論場上刮起了一股“怨氣”,像《南德意志報》、《萊茵郵報》這些主流媒體,統一發出了一種聲音,說是德國“錯信”了中國,才導致德國今天陷入了困局,這可完完全全就是一套農夫與蛇的故事。
![]()
德國產業在德國媒體當中成了一個天真、深受其害的“受大委屈的受害者”,而中國則是一個處心積慮、最終暴露獠牙的“心機加害者”,只能說劇本寫的非常好,給我們安排的也是相當“到位”。
![]()
故事的最開始肯定是恩恩愛愛的“蜜月期”,德國車企們紛紛涌入中國市場,但人家把這不叫資本逐利,而是一種“善意的合作”,而故事的轉折點被寫在了2015年,“中國制造2025”被反復提及,成了一個關鍵的、圖謀不軌的決定性證據。
![]()
德媒如今痛心疾首地指責本土企業,說他們當初對這個信號“視而不見”,為今天的“自作自受”埋下了伏筆。其實真正將這出戲推向高潮的是今年9月底爆發的荷蘭強取安世半導體事件。
![]()
這家總部位于荷蘭,但實則是中國聞泰科技全資子公司的企業,主營汽車功率器件。荷蘭政府一紙禁令,凍結了其股權,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緊接著,10月4日,中國商務部迅速反制,宣布對安世半導體中國子公司的部分產品進行出口管制。
![]()
這一來一回,最終的受害者卻成了德國汽車行業,大眾、寶馬、奔馳,這些巨頭瞬間感受到了供應鏈的寒意。沃爾夫斯堡的大眾工廠,從10月下旬開始部分停產,慕尼黑的寶馬工廠,自10中旬就開始生產延誤,日產量那是嘩嘩的掉。
![]()
而奔馳的電動車生產線也從10月下旬被迫輪班,數據是冰冷的,這些車企的某種關鍵芯片庫存只夠撐一周,沒有芯片就制造不了汽車,即便有再大的工廠和再多的員工也沒辦法生產,但說到這大家也看出來了,影響他們干活的根本不是咱們!
![]()
從“天真合作”到“預警被忽視”再到“危機爆發”,德國產業成了最終的受害者,故事的結局就成了對德國企業“過度依賴”的指責,明明是中國和荷蘭的國際博弈,到了德國眼里就變成了德國企業“短視”,就變成了中國是“加害者”。
![]()
我只能說這個劇本寫的漏洞百出,它最經不起推敲的就是完全無視了商業世界最基本的邏輯——資本逐利,以及在國際規則上的雙重標準,德國已經忘記了自己企業的“黃金期”,媒體聲稱德企被“蒙蔽”了,卻刻意回避了一個事實。
![]()
“中國制造2025”文件發布后的2015年,恰恰開啟了德系車企在華最瘋狂的“黃金盈利期”,大眾汽車本土化車型的年銷量一度突破300萬輛大關,在2015到2020年間,其在中國的年利潤甚至超過了100億歐元。
寶馬和奔馳的日子同樣滋潤,它們在華的利潤率,常年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3到5個百分點。寶馬的沈陽工廠,一度貢獻了其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產量。更別提資金和技術的反哺了:大眾集團每年超過六成的新能源研發資金,都來源于中國市場的利潤。
![]()
寶馬的電池技術迭代,更是深度依賴著中國龐大的市場反饋數據。這些真金白銀的收益,這些實實在在的成長,怎么可能是被“蒙蔽”的結果?這分明是資本在清醒決策下的選擇,現在把這段互利共贏的歷史寫成一場騙局,無異于吃完了肉,然后開始罵鍋。
![]()
而且德國真的是“只許州官放火”,德媒將中國的產業升級規劃“中國制造2025”定義為“威脅”,可他們似乎忘了,德國自己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工業4.0”戰略。兩個戰略的內核何其相似?
![]()
都是聚焦于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一個想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一個想鞏固高端制造的領先優勢,邏輯上并無不同,為何德國的規劃就是高瞻遠矚,中國的就成了“戰略威脅”?這種手段未免有些太拙劣了。
![]()
當年德國媒體曾將中國對稀土等原材料的出口管制稱為“經濟脅迫”,可當美國全面對華技術封鎖,甚至強迫臺積電斷供華為時,這些媒體卻多半沉默或附和,稱為“合理的安全措施”,評判標準完全取決于行為的主體是誰,而不是行為本身是否符合規則。
![]()
既然劇本漏洞如此之多,為何還能在德國輿論場大行其道?因為這股怨氣的根源,本就不在于事實本身,而在于德國部分精英階層現在開始著急了,他們接受不了時代在不斷往前走,也接受不了他們要被狠壓一頭。
![]()
過去幾十年的中德關系里,德國一直扮演著“老師”和“引領者”的角色,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時,借鑒了德國的發動機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這讓德國社會長期保持著一種優越感,但現在情況變了。
![]()
中國從一個“追趕者”,逐漸變成平視的“競爭者”,甚至在某些領域成為“超越者”,德國那種昔日的自信便開始動搖,不適感與日俱增,最終發酵成了媒體筆下的不斷抱怨,其實在過去五年里,德國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就開始增加了。
![]()
這背后是整個德國社會心態的變化,媒體的說辭往往是國家政策的影子,回顧德國的對華政策,從施羅德時代的“以貿易促合作”,到默克爾時期的“價值觀與利益平衡”,再到如今肖爾茨和默茨領導下將中國定位為“制度性競爭對手”,并大談“去風險化”。
![]()
當下的“受害者角度”恰恰為“去風險”和減少依賴的政治主旨提供了一個舞臺,沉溺在“受害者”的劇本里唉聲嘆氣,除了能宣泄情緒,對解決實際問題毫無幫助,如果芯片短缺持續一個月,汽車業的損失可能高達50億歐元,背后牽涉的是約72萬個就業崗位。
![]()
這些才是迫在眉睫的現實,真正的出路,從來不在于抱怨伙伴的成長,而在于回歸務實。事實上,德國企業比媒體更清醒。大眾已經開始投資美國的芯片工廠,寶馬也在積極與韓國企業合作,它們正在用實際行動分散供應鏈,對此您怎么看呢?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