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楊爽) 10月29日,“人工智能煥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學術交流會暨中國文物學會信息化專業委員會2025年會在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成功舉辦。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中國文物報社、江蘇省文物局,以及全國部分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文物博物館單位、中國文物學會信息化專業委員會會員單位代表共60余人參會。
![]()
大會現場
鹽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希別克·努爾旦在開幕致辭中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與文化遺產融合的重要機遇,通過推進數字化采集、智能管理和沉浸式展示,讓文物古籍“活”起來,生動講好中國故事。他希望本次會議能夠為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新動能,開創科技賦能文保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博物館處處長劉旭東表示,江蘇近年來依托數字化手段持續創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推出“家門口看大展”等活動,接待觀眾超210萬人次,宣傳效果顯著。他相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深入應用,文化遺產將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顧玉才強調,我國豐富的文物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記憶與精神,是我們文化的根與魂,亟待我們進行有效保護與傳承。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在文物保護利用上的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指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不僅是對文明基因的智能重組,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續。中國文物學會將持續支持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工作,與社會各界一道,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守護文明火種,于數字時代賡續中華文脈。
開幕式由中國文物學會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喆主持。在隨后的主題演講中,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洋系統闡釋了“以人工智能賦能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規劃與路徑;北京市文物局二級巡視員劉洪昌結合北京四次文物普查實踐,展示了如何通過GIS“一張圖”與AI病害識別技術實現文物資源動態監管與科學決策;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馬寶收深入解讀了“陜西省文物保護管理一體化平臺”的“2111+N”架構設計;湖南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劉則生動介紹了“數智化文博的湖南答卷”。
![]()
參會嘉賓參觀鹽城市博物館
承辦方代表、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館長朱海燕分享了該館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實踐成果。通過構建“時空折疊、跨界共生、智慧生長”三維體系,博物館成功打造了“鹽引疑云”沉浸式體驗、AR導覽、數字主題展等項目,線上話題閱讀量突破4000萬,累計接待觀眾256萬人次。未來,該館將持續建設中華鹽文化數字資源庫,不斷深化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創新。
當天下午的主題演講由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黃明慧主持。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四川省文物交流和信息中心、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南京大報恩文化發展基金會等單位的相關負責人與研究員圍繞“科技賦能,拓展文化遺產新境界”展開深入交流。
會后,與會代表共同體驗了鹽城市博物館精心打造的“博物館之夜”,在“鹽引疑云”沉浸式探秘、數字人“鹽小博”智能導覽、AR文物互動等數字化項目中,切身感受新技術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所帶來的創新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