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
11月5日,亞太遺產實踐者聯盟(HeritAP)2025年度會議暨“世界遺產貢獻可持續發展目標”優秀案例發布會在中國良渚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會議以“世界遺產貢獻可持續發展目標”為議題,匯聚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位遺產領域專家、實踐者及相關機構代表。會議旨在通過政策研討、案例發布、專題交流等形式,深度探討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融合路徑。會議當日發布2025年“繁榮與生計”優秀案例,并正式啟動2026年“知識與技能”主題案例征集。
![]()
會上,作為主活動上的重要環節之一,2025 年“繁榮與生計”優秀案例名單正式揭曉。中國“良渚文化大走廊:融合遺產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探索”項目;埃及“埃斯納歷史城區振興”項目;中國“基于世界遺產保護、以創新性‘旅游+’驅動區域全面繁榮的荔波模式”項目;中國“同里古鎮的保護實踐與可持續發展”項目;阿曼“巴赫拉堡的角色:平衡經濟發展、遺產保護與推動可持續生計模式”項目;中國“阿者科村繁榮和生計—以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傳承為例”項目,從 10 個國家提交的 42 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為遺產賦能繁榮與生計貢獻了多元實踐樣本。
良渚文化大走廊將“廊道式”發展模式首次應用于文化領域,努力打破區劃界限,有機串聯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運河文化、1000多年徑山文化等文化瑰寶,促進文化要素自由流動與深度融合,為余杭文化事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開放合作的學術研究體系,助推學界對良渚文化的保護與研究越發深入。借助“良渚論壇”這一國家級文明對話平臺、持續開展的“良渚與世界”系列國際交流活動,良渚文化價值不斷獲得國際認可,實現從“文化遺產”到“世界瑰寶”的轉變。
![]()
此外,通過反哺機制等制度創新,良渚文化大走廊致力于破解遺址保護和區域發展的矛盾,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良性循環。著力打造文化地標集群,大力實施的良渚文化大走廊兩批“十大工程”,以重大項目帶動大走廊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辨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新地標;著力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創新推出大走廊“文化+”產業政策20條,構建起“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的多元業態體系,成功招引落地“文化+”項目74個,廊內規上“文化+”企業達64家,實現營收30.14億元;著力擦亮特色文旅品牌,評選出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圖景”,有機串聯精品文旅點位和線路,體系化構建大走廊文旅活動品牌“渚多好戲”,助推文旅活動爆火“出圈”,良渚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持續提升。
主活動后,專家交流環節聚焦“從政策到實踐”主題,多位行業專家分享前沿洞見。當日下午,“物質與非物質協同+知識技能征集”專題如期舉行,為遺產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思考。最后,會議正式啟動2026年“知識與技能”主題案例征集。WHITR-AP上海分中心研究部主任龍淼(Carolina Castellanos)在會上表示,2026 “知識與技能” 案例征集旨在尋找將物質與非物質遺產融入各類教育體系、獲政策與機構支持、通過能力建設強化兩類遺產協同、依托遺產知識推動創新創意,且契合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核心社會價值的相關良好實踐案例。
![]()
本次會議為期兩天,11 月 6 日將組織參會代表赴良渚世界遺產地開展實地考察。此次考察線路經專項設計,重點串聯良渚文化大走廊核心片區、遺產地社區共建示范點等關鍵項目節點,與當日會議發布的 “繁榮與生計” 優秀案例形成對應,直觀呈現良渚在遺產保護工作中推動經濟增收、改善民生福祉,以及依托遺產資源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地的實踐成果。
原標題:《良渚模式獲國際認可 “文化大走廊”實踐入選全球遺產優秀案例》
欄目主編:范兵 文字編輯:蔣萍
來源:作者:劉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