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L.Y
前言
偷來的榮耀,還不完的債!
10月19日盧浮宮多件寶物被偷,也是讓人想到大英博物館了。
![]()
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第 16 窟時,意外發現藏有大量古代文獻、絹畫的藏經洞(第 17 窟),洞內文獻跨越公元 4 世紀至 11 世紀,涵蓋佛教經典、官府文書、文學作品等,總數超 6 萬件。這一重大發現本應推動中國考古與文化研究,卻因當時清政府的腐朽與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淪為文物流失的開端。
1907 年 5 月,英籍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以 “考察” 為名抵達敦煌,通過欺騙與極低補償(僅支付 40 塊馬蹄銀),從王圓箓手中帶走第一批文獻,共計 24 箱、約 7000 件,包括大量精美的佛經寫本與絹畫。這些文物于 1909 年運抵英國,后入藏大英博物館,成為該館東方文物部的核心藏品。1914 年,斯坦因再次到訪敦煌,又以 500 塊銀元帶走第二批文獻,約 570 件。
![]()
1908 年 2 月,法籍漢學家伯希和緊隨其后,憑借流利的中文與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在藏經洞停留三周,精心挑選出最具價值的文獻 —— 包括帶有紀年的寫本、孤本佛經、古地圖等,共計 1000 余件,僅支付 150 兩白銀。這批文獻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其中《敦煌遺書?金剛經》(公元 868 年)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除英、法外,俄、日、美等國也參與了敦煌文獻的掠奪。1910 年清政府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時,藏經洞剩余文獻僅存 8000 余件,后運至北京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截至 1916 年,敦煌藏經洞文獻流失海外超 4 萬件,其中英國收藏數量最多,僅大英博物館就保有 1.3 萬件,占海外敦煌文獻總量的 32.5%。
2.3 萬件中國文物的 “囚徒”,拒絕歸還的借口
2025 年 7 月,大英博物館發布《東方文物館藏報告》,公開其中國文物收藏現狀:總計 2.3 萬件文物中,除 1.3 萬件敦煌文獻外,還包括商周青銅器 200 余件(如商代 “亞醜鉞”)、唐宋瓷器 5000 余件、明清書畫 300 余幅,另有大量玉器、漆器、甲骨片等。這些文物中,90% 的入藏時間集中在 1840 年至 1949 年,與英國殖民擴張及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高度重合。
面對中國的文物追索訴求,英國始終以 “全人類共同遺產”“文物保護能力” 為由拒絕。2025 年 3 月 15 日,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稱,“這些文物在博物館得到專業保護,向全球公眾開放展覽,符合全人類利益,歸還可能導致文物損壞或流失”。這一說法與 2009 年、2019 年英國官方回應如出一轍,卻忽視了文物背后的殖民掠奪歷史與中國的合法所有權。
![]()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 “保護” 存在明顯漏洞。2024 年 10 月,該館曝出文物失竊丑聞,15 件中國明清時期的玉器、首飾被盜,部分文物已流入黑市。中國國家文物局隨即發表聲明,指出 “大英博物館長期存在文物保護管理漏洞,其‘保護者’身份缺乏可信度”,再次呼吁通過合法途徑歸還流失文物。
![]()
中國的追索行動,從 “被動” 到 “主動” 的轉變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提升,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從 2016 年起進入新階段。2016 年 11 月,中國與意大利簽署《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的協定》,開創 “司法合作 + 外交協商” 的追索模式,成功追回 796 件(套)流失文物,為后續行動提供范本。
在針對英國的文物追溯中,中國采取 “分類推進、重點突破” 策略。2020 年 9 月,中國國家文物局首次就敦煌文獻向英國政府正式提出追索請求,列舉斯坦因掠奪的歷史證據,并提供文獻原始編號與入藏記錄。2023 年 6 月,“敦煌文化特展” 在倫敦舉行,中方借展覽契機再次呼吁大英博物館歸還部分重要文獻,如《敦煌遺書?王昭君變文》(公元 9 世紀),該文獻是研究唐代文學與民族關系的關鍵資料,目前仍被大英博物館列為 “非借展文物”。
![]()
技術手段也為追索提供支撐。2025 年 5 月,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啟動 “海外流失文物數字建檔工程”,已完成大英博物館 2.3 萬件中國文物的數字化采集,建立包含文物年代、流失過程、現狀描述的數據庫。通過 AI 比對與高清影像還原,部分文物的原始歸屬地與歷史背景得以明確,為法律追索提供更充分的證據。
民間力量同樣發揮重要作用。2025 年 4 月,“全球華人追索流失文物聯盟” 在香港成立,募集專項基金用于文物研究與法律訴訟,首批重點推進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文獻與圓明園獸首的追索工作。聯盟負責人表示,“中國強大不僅體現在經濟與科技,更在于有能力找回屬于自己的文化遺產,這是民族自信的重要體現”。
![]()
文化霸權的維護與現實困境
英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文物的態度,暴露其文化霸權的 “雙重標準”。一方面,他們強調 “文物保護” 與 “全人類共享”,卻忽視殖民掠奪的歷史事實 —— 斯坦因、伯希和獲取敦煌文獻的手段,完全違背當時國際法與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屬于非法占有;另一方面,當其他國家提出文物追索時,西方往往以 “歷史問題無法追溯”“現有法律不支持” 為由拒絕,卻對自身流失文物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
2024 年 8 月,希臘政府通過外交與法律手段,成功從大英博物館追回 “埃爾金大理石雕”(19 世紀初被英國外交官埃爾金從雅典帕特農神廟拆下),這一案例證明流失文物追索的可行性,也反襯出英國對中國文物的刻意刁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在 2025 年《考古學報》撰文指出,“英國拒絕歸還中國文物,本質是不愿承認殖民歷史的罪行,擔心中國的強大會打破其長期主導的文化話語權”。
![]()
與此同時,英國的文物保護體系正面臨現實困境。大英博物館 2025 年財務報告顯示,該館年度維護預算缺口達 3200 萬英鎊,部分展廳因資金不足長期關閉,文物修復工作嚴重滯后。相比之下,中國擁有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 —— 敦煌研究院建有全球領先的文物修復實驗室,2024 年投入超 5 億元用于文物數字化與預防性保護,完全具備接收并保護流失文物的能力。
![]()
白皮書的信號,文物追索的 “持久戰”
2025 年 6 月 10 日發布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白皮書》,明確中國未來五年的追索目標:建立 “政府主導、學術支撐、民間參與” 的追索體系,重點推進敦煌文獻、圓明園文物、三星堆文物等三類流失文物的追索,與英國、法國等主要文物收藏國建立定期協商機制。
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2025 年十年間,中國通過多種途徑累計追回流失文物 18.6 萬件,其中從英國追回的文物僅 32 件,且多為近現代工藝品,重要文物的追索仍面臨巨大阻力。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文物追索是長期工作,需要通過外交協商、法律訴訟、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推進,我們有耐心,更有決心讓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
結語
截至 2025 年 9 月,中英雙方尚未就敦煌文獻歸還達成實質性進展,但中國的追索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5 年《文化遺產保護報告》指出,“殖民時期流失文物的歸還,是糾正歷史不公、促進文化平等的重要舉措,相關國家應秉持客觀公正態度,積極回應文物原屬國的合理訴求”。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提升與國際話語權增強,英國等西方國家的 “文化霸權” 將難以維系,2.3 萬件流失文物的回歸,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信源: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