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飛翼布局的黑色身影悄然滑過跑道,機身線條如刀鋒般凌厲,雷達屏上卻只留下一片雪花——這就是傳聞中的轟-20。俄媒《軍工信使》直接斷言:它的部分性能已超越美軍B-21“突襲者”,而同期亮相的殲轟-26更以“變后掠翼+隱身”組合拳,讓西方防務圈炸開了鍋。
![]()
轟-20的制勝絕招,其實都藏在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之中。據此可知,其飛翼的布局與配的量子隱形的涂層使其雷達的反射截面據傳可低至0.001平方米,僅相當于一只飛鳥的信號,遠遠低于當前的無人機的最低值,完全不易被人工的雷達探測到。
不得不對比一下美軍的這兩款重型戰略轟炸機了,B-2的載彈量也就幾噸的樣子,而這款轟-20的預估載彈量就高達45噸,直接將B-21的三倍多都給拋在了后面,甚至還能塞進一批長劍-20的巡航導彈或高超音速的各種武器。
更為關鍵的是,其航程一舉突破了1.2萬公里大關,這意味著,即便不進行空中加油,它也能輕松覆蓋從關島到夏威夷的廣闊區域,如此一來,西太平洋的防空布局怕是要重新規劃了。
![]()
為什么B-21難以匹敵?美軍自己埋了坑,B-21為控制成本刻意縮減載彈量(僅12噸),定位是“穿透式打擊助手”,而轟-20生來就是戰略核威懾平臺。中國空軍副司令員王偉早就放話:“所有技術瓶頸均已攻克。”渦扇-18發動機加持下,轟-20可能實現超音速突防,這點連亞音速的B-21都望塵莫及。
但真正讓美軍頭疼的,是殲轟-26的“跨界”設計。它巧妙地將殲-20的隱身特性與變后掠翼技術結合在一起,機翼后掠角度可以動態調整,范圍在38°到72°之間,低速著艦時,機翼展開以增加升力;高速沖刺時,機翼收攏,速度能輕松突破3馬赫。
這種曾讓F-14“雄貓”輝煌的技術,竟在六代機架構上復活了!更絕的是,殲轟-26能指揮8架“暗劍”無人機組成蜂群,專盯美軍航母。
![]()
看看076兩棲攻擊艦的電磁彈射器就懂了。殲轟-26的折疊機翼和強化起落架,分明是為航母甲板量身定制。
它的作戰半徑1800公里,配合鷹擊-21反艦導彈,足以在第二島鏈內劃出“禁航區”,美軍模擬推演顯示,一旦殲轟-26與轟-20、殲-36組成“三劍客”,F-35的勝算不到三成。
轟-20和殲轟-26的突破,背后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碾壓式逆襲。太行實驗室的變循環發動機、稀土耐高溫合金材料,甚至太赫茲雷達技術,都已實裝測試。而美國NGAD項目還卡在葉片開裂、三軍系統不兼容的泥潭里,一位波音工程師吐槽:“我們用的還是2005年版設計軟件!”
![]()
大國重器從不靠賭運氣。從轟-6K到轟-20,從殲-20到殲轟-26,中國空軍正用“隱身+超音速+智能化”的三叉戟,撬動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俄媒說得直白:“當中美航空工業無代差時,戰略轟炸機注定比戰役轟炸機更強。”這場空中博弈,才剛剛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