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天來一口熱乎乎的餅
心和胃都大滿足
攤煎餅的鐵鏊(ào)并不少見
但是陶瓷做的你見過嗎?
今天一起認識白釉三足器
01
煎餅愛好者看過來!
這個餅鐺有點不一般
起火、架鏊、調面糊、倒!
流程是不是很熟悉?
這是一個漢代攤煎餅用的大鐵鏊
![]()
△漢鐵鏊子,莒州博物館藏。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然而這個是……
只能做迷你松餅的便攜式小瓷鏊?
![]()
這件小巧玲瓏的白釉三足器
僅有4.8厘米高
直徑8.8厘米
簡直可以放在手心里
![]()
三足外撇托起凸起的盤面
通體施白釉,底部露胎
胎質細膩堅硬
看上去很像某件器物的蓋子
實際上它是定窯燒制的一件特殊瓷器
![]()
這種無沿的三足燒器
古時都稱為“鏊”
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餅鐺”
指用于煎烙面食的平底炊具
古代有陶鏊、銅鏊、鐵鏊等等
其歷史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
△ 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鏊
河南滎陽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鏊
以夾砂紅陶制成
底部殘留明顯煙炱痕跡
證實其為炊事用具
![]()
△河北行唐縣出土的宋代三足鐵餅鐺
到了宋遼時期
隨著鐵器的普及
陶鏊逐漸被鐵鏊取代
同樣用于攤制粟、黍類面食
02
罕見的白瓷鏊
其實不能攤餅
銅鏊、鐵鏊都很常見
但是傳世的白瓷鏊卻十分罕見
這件鏊的材質為什么如此特殊?
其實
用瓷器做餅鐺是不科學的
白瓷鏊釉面潔凈無瑕
器身沒有煙熏火燎痕跡
而且本身抗熱性差
直接接觸明火極易開裂
![]()
定窯這件宋代三足器
的確是餅鐺的形制
卻沒有餅鐺的功能
因此它并不是實用器物
而是一件以瓷質模擬鐵器的“明器”
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
死者生前喜歡的生活器物
往生后也要追隨主人陪葬
一些生活用品都會做成縮小版
餅是北方常食的面食
遼墓中常出土有微縮版的陶鏊
![]()
△遼代灰陶印花三足鏊
可以想象
這件白釉餅鐺的主人
也許非常喜歡吃餅
所以才會做個迷你小餅鐺
也為后世留下了僅此一件的定窯孤品
03
宋代人與煎餅的不解之緣
煎餅在宋代社會中的儀式性功能
進一步豐富了定窯瓷鏊的文化維度
宋代將煎餅用于一些特別的節令
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
煎餅都被派有特別的用處
![]()
△河南鶴壁宋墓壁畫《廚娘烙餅圖》
宋人張鑒《賞心樂事》記不同節令食俗
就曾提到
正月,歲節家宴, 立春日春盤,人日煎餅。
說明人日吃煎餅也是早有的傳統
明朝楊慎也曾在《詞品》里提及
宋朝之前百姓以煎餅擲屋梁
模擬女媧補天神話
在宋朝煎餅還用于乞巧節
七夕之時
京城人自己要吃煎餅
也要供祭牛郎織女
生怕他們會面時饑不得食
小小的陶瓷餅鐺
卻連接起定窯古今的緣分
無論在哪里
都以一方爐火延續人間煙火氣
![]()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峰 文案丨隋博宇 視覺丨林琦 審校丨郭琪紅 文明 統籌丨劉瑩 帥鐘琴 特別鳴謝丨定州博物館 總臺河北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版權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