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講述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的電影《澎湖海戰》尚未上映,只因官宣卻涉及歷史爭議引發網絡輿論風暴。許多人只記得當初清軍大將施瑯率領水師橫渡海峽的壯闊,卻鮮少知曉這場決定臺灣命運的戰役背后,藏著明末清初最兇險的分裂陰謀。
![]()
在三百多年前,馮錫范在臺灣明鄭政權上演的權力篡奪與割據鬧劇,直接導致鄭氏政權覆滅,整套分裂操作如今天 “臺獨” 勢力行徑如出一轍。本文就撥開歷史的迷霧,講述三百多年前馮錫范分裂臺灣,欲謀求臺灣獨立的緣由。
一 馮錫范的緣來
馮錫范是三百年前,盤踞在臺灣明鄭政權的重要將領和政治人物,活躍在十七世紀末的臺灣歷史舞臺。他在臺灣明鄭政權的作用,猶如東漢末年的外戚專政一樣……
現在看馮錫范的履歷,出生于福建,父親馮澄世為鄭成功的工官(負責工程建設的官員)。
馮錫范成人的時候,正逢清軍入關南下統一全國,南明政府反清復明的時代。出于對明朝效忠心理,他也跟隨父親一起加入鄭成功陣營,一致反清復明而戰。在鄭成功的陣營中,他憑借軍功和忠誠逐步晉升,成為重要的將領。
![]()
鹿鼎記的馮錫范
當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為了接班人—長子鄭經能夠獲得輔佐,于是就將信任器重的將領——馮錫范留在長子鄭經身邊做侍衛,輔佐其駐守思明州(今廈門)。
于是,馮錫范就開啟其政治生涯。之后,在鄭成功收復臺灣那一邊,也突然暴斃身亡。當鄭成功病逝后,臺灣爆發鄭經與叔父鄭襲的繼承權之爭。當時,馮錫范作為鄭經的侍衛,奉命與陳永華將領率軍渡海平定了鄭襲的權力之爭,助鄭經在臺灣的統治地位。
二 馮錫范:明末清初的“臺獨”先驅
之后,馮錫范跟隨鄭經退守臺灣。由于馮錫范助鄭經主掌臺灣有功,獲得鄭經的提拔,在明鄭政權中官至“侍衛鎮”或“左武衛”等高級軍職,掌握禁軍與宮廷安全,乃是臺灣鄭經政權后期器重的大將之一。
![]()
當時,馮錫范為了擴大在明鄭政權的影響力,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于是就把女兒嫁給鄭經的二兒子——鄭克塽。馮錫范與鄭氏家族通過姻親關系,借此介入明鄭政權的權力中樞,與劉國軒、陳永華并稱“明鄭三巨頭”。
鄭經在臺灣統治十九年之后,1681年3月病逝于臺灣承天府(今臺南)。隨著鄭經的病逝,馮錫范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一場改變明鄭政權命運的政變即將上演。
鄭經病逝之前,立為人賢明,受儒臣支持的鄭克臧為權力合法的繼承人和接班人。但馮錫范卻敏銳觀察到作為鄭成功的正室妻子,鄭經的生母——董太后不太喜歡合法的繼承人——鄭克臧。卻喜歡自己的女婿,鄭經的二兒子——鄭克塽。
![]()
鄭經
三 東寧之變:馮錫范的權力陰謀
于是,馮錫范就以“董太妃”的名義,誣稱鄭克臧非鄭經親生,將其絞死之后,擁立12歲的鄭克塽(馮錫范女婿)為傀儡。
這就是堪稱“古代臺獨預演””的政治鬧劇,又叫“東寧之變”。這一場血腥的“東寧之變”的政變,與東漢末年外戚專政廢立皇帝的行徑如出一轍,都是通過控制幼主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現自己對權力的壟斷。
當馮錫范成為臺灣明鄭政權的實際執政者,為了鞏固權力,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使自己能夠權傾朝野,導致原本舉著反清復明旗號的明鄭集團,內部離心離德、分崩離析。
![]()
鄭克藏
四 馮錫范在清初策劃臺灣獨立
更令后人詬病,就是面對南明政權與清軍對峙二十年,最終滅亡,清軍平定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國家統一大業為歷史趨勢的事實,馮錫范不是順應潮流,力求臺灣回歸祖國的環抱,卻是主張“劃峽而治”,企圖永久分裂中國的領土,露出了分裂的真實面目。
為了加強臺獨和維持封建割據勢力,馮錫范對內在臺灣加強軍隊防備,企圖憑借臺灣海峽的天險,維持封建割據局面。同時,他在臺灣島內大肆清洗異己,削弱抗清和主和派的力量,以抗清為理作為維持封建割據政權的借口,這與今天“臺獨”分子的所謂“永久拒統”的論調如出一轍。
對外,馮錫范多次拒絕清朝朝廷的和談提議,堅持要求臺灣“仿朝鮮、琉球例,不削發、不登岸”,也就是要求臺灣如朝鮮一樣是藩屬國,有自己獨立的主權,借此在臺灣能享受“土皇帝”的生活。為了防御清軍的收復臺灣,在與清朝對峙過程中,也多次秘密聯絡荷蘭殖民者尋找外部力量支持,企圖以“引狼入室”的方式保住在臺灣的權力。
![]()
馮錫范想借助外部勢力對抗中央,反抗臺灣統一的做法,與今天 “臺獨” 勢力勾連美國等反華勢力的行徑,在邏輯上完全一致。
五 固守孤島:馮錫范的短視決策
馮錫范最為鼠目寸光和短視,就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臺前夕,部下將領顏望忠、楊祥等人審時度勢,為了明鄭政權尋求抵御清軍的戰略縱深和周旋余地,于是就提出占領呂宋(今菲律賓)。
在明鄭政權的顏望忠、楊祥將領看來,如果能開辟呂宋基地,鄭氏集團就可以形成“臺-呂”的犄角之勢,進可牽制清軍,退可保有海外立足點,避免被圍困于孤島,乃是積極進取的妙計。
![]()
在當時條件下,明鄭政權“征呂宋”并非盲目擴張,卻是積極開拓進取的戰略思想。但馮錫范以“師出無名”、“殘擾地方”、“鞭長莫及”這三宗罪,強勢拒絕這一具有進取戰略的建議。這徹底暴露了他想固守茍安,想當土皇帝目光短淺、鼠目寸光、保守的性格。
要知道,鄭氏集團從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開始,一直都是以海洋立國,開拓進取本是立身之本。但馮錫范的保守決策,標志著明鄭政權從鄭成功時代的“開拓進取”徹底墮落為“守土茍安”,其精神氣節已失,失敗已成定局。
所以,馮錫范反對征討呂宋的擴張計劃,相當于放棄了戰略主動權,將臺灣的明鄭政權命運押注在“憑海險可守”的僥幸心理上,完全是畫地為牢。
![]()
六 馮錫范臺獨企圖的失敗
但清軍發動彭海海戰決定了清初馮錫范“臺獨”政策的失敗。1683年7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200余艘戰船、2萬余人進攻澎湖,澎湖海戰戰役打響。
在戰斗中,明鄭政權的劉國軒大將,率領明鄭軍主力殊死抵抗,但馮錫范作為左提督,卻坐鎮臺灣本島,未派一兵一卒增援。之后,施瑯巧妙借用東北風突襲鄭軍軍隊時,劉國軒部全軍覆沒,馮錫范卻第一時間帶著鄭克塽向清軍投降,“獨立建國”的幻想徹底破碎。
更諷刺的是,投降后馮錫范獲封“忠誠伯”,真正戰死的劉國軒僅得“順清侯”的虛銜。這種“賣臺求榮”的行徑,與今日某些“臺獨”政客失敗后轉投他國懷抱的嘴臉是相似。
![]()
七 海峽兩岸統一,勢不可擋
清朝臺灣明鄭政權馮錫范的分裂圖謀被粉碎,這一歷史結局充分證明:分裂國家不得人心,統一大勢不可阻擋。
今日我們回顧清初澎湖海戰的歷史,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都注定失敗,“臺獨”之路根本行不通。
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到施瑯統一臺灣,從《馬關條約》后臺灣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抗爭,一直到抗戰勝利后臺灣的光復,證明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從未斷絕,臺灣自古都是中國的領土。馮錫范的分裂鬧劇早已淪為歷史笑柄,今天的 “臺獨” 勢力若執意重蹈覆轍,必然會迎來更慘痛的失敗。
![]()
結語
如清初武統臺灣的施瑯將軍在《靖海紀事》中所言: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三百年施瑯這一句話,表明臺灣是屬于中國的領土。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更當如此。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這一大勢不可阻擋。
清初“臺獨分子”的馮錫范野心已被歷史遺棄,這一切證明那些妄圖重演馮錫范劇本,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終將失敗。今天“臺獨”勢力若一直執迷不悟,也必然面臨同樣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