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歲的皂角樹
全身是“寶”的皂角樹
文/劉竹
皂角樹,學名Gleditsia sinensis,屬于豆科皂莢屬,是我國特有的鄉土樹種,栽培歷史已逾千年。別名“皂莢”“皂角樹”,重慶人通常叫它皂角樹。
前些天游西湖,在抱樸道觀門前偶遇一株巨大的皂角樹。粗壯的樹干下立著一方金屬銘牌的“身份證”,上面清晰地標注著它的信息——豆科皂莢屬,樹齡260年,樹高19.4米,胸圍295厘米,平均冠幅16米。連果瓣革質、木質堅硬,莢、子、刺均可入藥的特質,也一一鐫刻其上。抬頭仰望,高大的樹干只在頂端舒展著枝丫,鮮綠的樹葉像新長出的新綠綴在枝頭,樹下樹間竟尋不見半只豆莢的影子,難道這是株公樹?午后斑駁的陽光灑在銘牌上,仿佛在向每個駐足的人訴說自己260歲的生命歷程,以及長久以來見證的人與事。我摩挲著它粗糙的樹干,舉起手機拍下它返老還童般的容顏。
關于皂角樹,我從小就有耳聞,總聽大人吵罵貪玩的孩子:“喊你去讀書,你要去爬皂角樹。”那時,只見過大人們用來洗衣服的皂角,深褐色的堅硬豆莢被敲碎后泡在水里,再將豆莢裹進衣物,在搓衣板上反復揉搓。可我從沒見過皂角樹,心里滿是好奇,能結出這般神奇果實的樹,該是什么模樣?后來真的見到了皂角樹,才發現它枝干上長滿了長長的尖刺,心里很是迷惑:這滿樹的尖刺,怎么爬啊?
與皂角的另一重緣分,藏在騰沖的一碗甜品里。那是2014年2月,途中小憩時,看見路邊店一口大鐵鍋里正在熬煮著什么。好幾個當地人對我們說這個很解暑,要不要來一碗。于是,我們仨一人要了一碗。剛熬好的甜品還冒著裊裊熱氣,碗里沉浮著比大米大好幾倍的“米粒”,飽滿透亮,用勺子攪動時,在糖水里輕輕浮動。幾粒紅枸杞點綴其間,格外誘人。舀一勺入口,軟糯中帶著微彈,甘甜爽糯的滋味直沁心脾,至今想起來仍覺回味。問了店家,才知道那個白色的“米粒”原來是皂角米,有人說它是“長在樹上的大米”。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皂角米。
甜品店對面的樹蔭下,有幾位婦女正低頭剝皂角米——先剝開成熟的豆莢,取出種子,再小心翼翼從種子上剝下那層半透明的物質后,才能收獲一粒皂角米。聽說曬干的皂角米要60元一兩,我隨口說了句“好貴喲”。其中一位婦女抬起頭,手上的動作沒停:“妹兒,這個全靠手工一顆一顆剝,一上午都剝不出一兩來,你看我們的手。”幾個人都沖我揚起手,我才看清,她們的指尖紅腫起繭,有的指腹還磨破了皮,結著細小的痂。我頓時紅了臉,不好意思再講價,買了二兩。她們還細心教我熬法:一次取十幾顆,提前泡一晚上,加冰糖同燉,想濃稠就少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燉三四十分鐘,等皂角米呈半透明狀,撒入枸杞再煮片刻即可。也可搭配銀耳、桃膠、紅棗等,隨個人口味來。只是后來我自己熬了許多次,卻總熬不出第一次在騰沖嘗到的那種味道,或許他們是用新鮮的皂角米熬的吧。
![]()
皂角豆莢手繪圖
2022年初冬,表妹黎紅在小區撿了許多掉落的皂角豆莢,她說準備自己熬洗發水。我原以為只是把皂角豆莢加水煮煮就行了,沒想到工序這般復雜——還需加入柏樹枝、無患子和墨旱蓮。據說墨旱蓮有烏發的作用,熬煮耗時極長。她前前后后熬制了兩天,先大火煮,再轉小火慢熬,關火后還要捂上一陣,接著再熬,因為皂角豆莢皮質太堅硬。就這樣反復熬煮幾次后起鍋過濾雜質,又回鍋收濃,才算大功告成。
后來,表妹找了三個空洗發水瓶,把熬好的洗發水灌了滿滿當當三瓶寄給我,還特意附上四枚原生態的皂角豆莢,知道我一定會喜歡。
這些濃稠的洗發水,我用了很久。每次洗頭時聞到皂角香,就會想起20多年前的某一天,我路過下半城的解放西路,在離報社大院不遠的巷子口,有人擺攤賣自制的皂角洗發水,用礦泉水瓶裝著,5元一瓶。我毫不猶豫買了一瓶,只因為那熟悉的氣味,一下勾回了小時候用皂角洗衣服、洗頭的舊時光。攤主說他隔幾天就會來這里,可后來我鮮少再去解放西路,便再也沒買到過這種純天然的皂角洗發水。雖說他熬的洗發水沒有表妹的濃稠,卻也很好用,我特別喜歡洗發水里淡淡的皂角香。
皂角樹可謂全身都是“寶”,你知道嗎,就連它的刺都能入藥,只是入藥需嚴格遵醫囑,絕不能擅自亂用。它的樹干還可用來做菜板,不但耐用,對刀具也很友好,堅硬中帶著幾分柔韌,原木的外觀有著自然的紋理,非常耐看。多年前,我在菜市場的流動攤販手里買到一個皂角菜板,不太規則的橢圓原木,我非常喜歡,飽含深情地用了近20年。后來它裂了條縫,舍不得扔,先生找了塊質地堅硬的木料削成楔子嵌進去,又能繼續用了。可沒想到2022年夏天,我們外出避暑一個月,回家時發現它再度裂開,裂口大到無法修復。我們順著它的裂紋,一剖兩半,先生準備扔掉,我不舍,用來墊了花盆,至今仍在我眼皮底下。
世間萬物,皆做不到人見人愛,皂角樹也不例外,有人愛它,也有人嫌棄它。在一些別墅區,有人覺得這帶刺的植物種在門前影響風水,會毫不吝惜地將其砍掉、連根拔起,更有甚者,悄悄往樹根澆藥水,讓它在無人察覺中爛根死去。
每每想起,便心下戚戚,它本該在人間自在生長,卻要遭遇這般無妄的嫌棄。可轉念一想,只要還有人記得它的好——記得用它制作甜品,記得用它熬制洗發水,記得珍藏一塊用它制作的舊菜板,記得在老樹下駐足“聽”它講故事,它依舊會帶著一身的“寶”,頑強地活下去,我便釋然了。
![]()
圖片由作者提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