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車燈是汽車的眼睛,那格柵就是汽車的鼻子。一百年前的汽車沒有車殼,沒有保險杠,但格柵已然存在。我們熟悉的車頭基本都以格柵為視覺中心。
![]()
但近年來的汽車,有的進氣格柵尺寸超大,有的能自動開合,還有的則小到幾乎難以察覺。那我們來看看汽車的“鼻子”是如何一步步被“整容”甚至“消失”的?
![]()
進氣格柵的主要功能是通風散熱,帶走發動機產生的熱量。
汽車發動機的熱效率通常只有30%左右,即僅有30%的能量用于驅動汽車,其余70%則轉化為熱量。為實現散熱,需讓冷卻液流入發動機周圍吸收熱量,再通過散熱器散發,同時借助格柵通風,形成水冷與風冷結合的散熱效果。
![]()
因此在燃油車時代,格柵絕非單純的設計語言,而是必不可少的功能性部件。早期汽車的前臉基本只有格柵,品牌若想實現差異化,只能在格柵設計上做文章。
1925年的勞斯萊斯幻影便開始使用帕特農神廟格柵,1933年寶馬推出的雙腎格柵,則成為其沿用至今的品牌視覺符號。此后,汽車設計更趨成熟,格柵的突出程度有所減弱,此時的格柵才更像“鼻子”。
![]()
我們這代人更熟悉的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的車型,當時汽車設計更注重降低風阻,造型明顯變得圓潤,許多廠商開始將進氣格柵分為上下多層,上層格柵主打視覺設計,下層則專注于送風散熱。
能自動開合的“鼻子”——主動進氣格柵,誕生于2000年代初,其設計初衷同樣是降低風阻。
![]()
汽車高速行駛時,固定進氣格柵會讓更多氣流進入前艙,導致機艙阻力增大,增加能耗。主動進氣格柵采用可開閉的百葉窗結構,高速巡航時關閉格柵以減少風阻,需要冷卻時再打開保證散熱,可帶來約2%的節油效果。若覺得這一節油效果一般,那么在混動車上,主動進氣格柵的作用就尤為重要了。
混動車在純電行駛時無需啟動發動機,散熱需求極低,此時關閉格柵可最大限度降低風阻,提升純電續航;
僅在發動機啟動需要散熱時打開格柵即可。到了純電動車時代,由于根本沒有發動機,且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效率約為90%,發熱較少,因此只需在下保險杠下方設計一個小開口用于通風即可。
![]()
近年來,新能源車上進氣格柵的功能性已大幅降低,其造型更多取決于設計師的創意。
部分新能源MPV看似擁有超大格柵,實則無需如此大的進氣面積,因此許多區域為不可進氣的裝飾面板——既降低風阻,又能吸引認為“大格柵即高級”的消費者。
還有些電動車直接取消上格柵開口,既降低風阻,又貼近燃油車時代的跑車設計,更顯高端與未來感。當然,也可通過隱藏進氣格柵,使其“隱形”。
梳理進氣格柵的進化史不難發現,其通風散熱的功能性正逐漸減弱,而造型作用則日益凸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