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日名將的遺骨,在臺灣的墓園里暫厝了35年,至今沒能入土為安。如今,他的兒子正式向大陸提出申請,想讓父親的魂靈回到安徽故里。這件事在島內鬧得沸沸揚揚,但很少有人真正清楚,這具遲遲不能“回家”的遺骨,背后藏著怎樣的人生沉浮。
孫立人是安徽廬江人,早年念過清華大學,后來又去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深造,學的全是真刀真槍的本事。抗戰爆發后,他帶著部隊上了戰場,最出名的要數1942年的仁安羌大捷。當時他率新38師的少數兵力,硬拼日軍第33師團214聯隊,以己方傷亡500余人的代價,把被圍的7000多名英軍和500余名外籍人士救了出來,這一戰讓他得了“東方隆美爾”的稱號。后來在緬北反攻中,他的部隊更是打得日軍節節敗退,算下來,他大概是抗戰中軍級將領里殲滅日軍最多的人。
可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后來會在臺灣遭遇長達33年的軟禁。1955年,臺灣當局給扣了“縱容叛亂”“窩藏匪類”的罪名,革了他的職,把他關在臺中府邸里。這一關就是大半輩子,從壯年到耄耋,他幾乎和外界隔絕。失去經濟來源后,為官清廉的他在院子里開辟了600平方米玫瑰園,還養雞種荔枝,讓妻子拿到街上賣,當時人都笑稱那是“將軍玫瑰”“將軍雞蛋”。直到1983年,臺灣清華大學給他送畢業60周年紀念金牌,他的近況才第一次被公開報道。
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后,他的老部下們忍不住了,原新一軍參謀長舒適存牽頭,十位將軍組織聯誼會,專門為他平反而奔走。后來家屬聯系記者訪談,“孫立人案”才成了焦點,要求還他清白的呼聲越來越高。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后,新當局重新評估此案,3月“國防部長”鄭為元兩度登門慰問,但直到5月才完成法律程序上的全面解嚴,他才算真正恢復行動和言論自由。有記者問他想不想平反,他只硬邦邦地回了句:“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恢復自由沒兩年,1990年孫立人就病逝了。他臨終前,部下潘德輝曾替他回安徽掃過墓,發現他的祖墳早在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挖了,拍了照片帶回臺灣。那時他已經昏迷,看到照片喃喃地說:“為什么到今天才回來,我等你好久啊!”關于臨終遺言,說法不一,醫生記的是“我對得起國家”,親屬聽的是“還我清白”,部下記得最清楚的是“我是冤枉的啊!”但更關鍵的是他對家人留下的交代:“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他的棺柩最后用玻璃罩封存,暫厝在臺中東山墓園,一直沒入土。
![]()
其實早在2015年,他的次子孫天平受邀去大陸參加九三閱兵時,就說過想把父親遺骨遷回大陸,還提了三個方向:安徽祖籍、廣州和遠征軍戰友合葬、南京抗戰紀念地旁。當時大陸曾提議遷到廣州新一軍公墓——那是1947年孫立人親自主持建成的,安葬著2.7萬印緬戰役陣亡將士,可惜后來公墓被毀,原址成了菜市場和住宅,加上馬英九卸任后兩岸關系變化,這事沒能成。
這事兒一推就是10年,孫天平最近終于正式提了申請,目的地明確為安徽廬江祖籍地。消息傳到島內,立馬分成了兩派。有人說這是大陸的“統戰工具”,覺得他留在臺灣才是尊重;支持的人說,既然是孫立人自己想落葉歸根,就該尊重遺愿。更多人其實就一個想法:人都死了35年了,歸宿的事該聽家屬的,外人插什么嘴。
![]()
2001年1月,臺灣“監察院”正式通過調查報告,明確“孫立人案是被陰謀設局的假案”,建議“國防部”撤銷不當處分,這才算是官方層面的徹底平反。可清白回來了,“回家”的路還沒通。這位在緬甸戰場上救過盟軍、在抗日戰場上殺過最多日軍的將軍,生前盼著清白,死后盼著歸根,連自己親手為戰友建的公墓都已面目全非。
現在孫天平還在等消息,35年沒入土的遺骨能不能回到安徽廬江,誰也說不準。只是想想,當年他帶著部隊保家衛國,親手安頓犧牲的袍澤,如今他自己想“回家”,這點心愿,真的該這么難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