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6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教育強國視域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原副秘書長,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原公使銜教育參贊宗瓦指出,面對新時代發展需求,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推動系統性“范式重構”。他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實施的“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展開介紹,闡述了其實施路徑與階段性成效。
![]()
宗瓦在以《教育強國目標下,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范式重構與戰略縱深》為題的報告中強調,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競爭,傳統以單一學科為基礎、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他表示,“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作為一項系統性探索,旨在通過四個方面的重構,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重構學科結構,打破學科壁壘。該計劃推動理工農醫與人文社科等多學科深度融合,聯合了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開設超過150門前沿交叉課程,強化學生在復雜情境中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是重構教學體系,推動生態共建。計劃注重構建分層遞進、資源協同的教學體系,將國際課程與師資系統引入國內高校,推動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并帶動本土教師能力提升。
三是重構育人模式,強化科研驅動。計劃以科研實踐驅動學習過程,通過讓學生參與真實項目研究、團隊協作并接受導師指導,著重培養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
四是重構評價體系,突出能力導向。項目引入了涵蓋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等多維度的評價機制,推動人才評價從注重分數向關注能力與潛質轉變。
宗瓦同時提到,在引進國際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項目建立了相應的質量保障與風險防控機制,以保障項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目前已覆蓋全國160余所高校,其中“雙一流”高校參與比例超過50%,累計培養學生規模突破10萬人次。該計劃為我國關鍵領域人才自主培養提供了實踐路徑,也為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支撐。
論壇期間,該計劃引起與會專家與高校代表的廣泛關注。多位參會者就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課程共建、師資培育、評價改革等議題展開交流,認為此類探索對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參考意義。(圖片由王書涵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